四川大竹《馮氏家譜》
馮姓來源
馮姓在中國也是一個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馮姓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據(jù)《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馮姓是周文王之后,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孫采食于馮城,于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而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后”。馮簡子是春秋后期鄭簡公時人,據(jù)說他博學(xué)多才,能斷大事,當時鄭國凡事要跟諸侯打交道,許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議,再做決定。因鄭國建都于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家訓(xùn)
馮惟敏才學(xué)甚高,以散曲寫家訓(xùn),尤以《醉太平.家訓(xùn)》著名,是歷史上以散曲寫家訓(xùn)的第一人。然其訓(xùn)誡子弟卻切實平易,旨在讀書和務(wù)農(nóng)為本。他一方面要求子弟:只有金榜題名,方為男兒大志,“男兒志向,休負了前人名望”。他又從另一側(cè)面告誡子弟,“聰明伶俐莫心高,只隨緣便了”,“須知鳧短不能長,再須提勉強”,“得饒人處且饒人,退步行最穩(wěn)”等警語,堪為名言。
馮姓始祖文孫公
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畢(今陜西長安縣西南)。他的后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tǒng)一,晉獻公遷都于絳(今山西翼城東南),陸續(xù)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
春秋后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并。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后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于馮城(今河南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后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后人尊為馮姓的又一得姓始祖。
根據(jù)多方面歷史資料查證由于社會變遷入黔始祖馮宗漢於三百多年前由馮氏發(fā)源地陜西馮家村途經(jīng)多地來到貴州大定府大十字竹子巷娶妻安氏居住,因戰(zhàn)爭原因奔赴云南平亂繼居昭通并娶妻秦氏生三子、即起龍、起鳳、起相(吉祥)。起龍公孫氏、起鳳公崔氏不祥、起相(又名吉祥)馬氏生二子 馮聯(lián)、馮英。馮聯(lián)公劉氏不祥。馮英公盧氏生四子、即玉舉、玉乾、玉坤、玉學(xué)后至大定府管轄猓沙塘、落於戈圈巖馬場、馬擺等地(現(xiàn)納雍姑開戈圈巖馬場和馬擺境內(nèi))居住。玉舉公張氏不祥、玉坤公施氏后裔居住(現(xiàn)納雍董地鄉(xiāng)尖山村周家寨)、玉學(xué)公李氏不詳。玉乾公李氏擇居威寧州德化里九甲大甘河天星橋川洞居住生三子即士奇、士亮、士仲(士德)。士奇公陳氏移居大定府管轄悅服里六甲(現(xiàn)大方縣鼎新鄉(xiāng))水塘寨、巖腳寨、及仁育里六甲(現(xiàn)大方縣馬場鎮(zhèn))以扒麻窩寨等地居住。士亮公查氏擇居大定府管轄悅服里牛場蓮花樹(現(xiàn)大方縣綠壙鄉(xiāng)牛集蓮花樹)。士仲(士德)公劉氏生子乳名應(yīng)祥移居納雍雞場居住。情況復(fù)雜、盼望各地族人速與聯(lián)系和提供寶貴資料為!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中說:“馮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畢萬封魏,支孫食采于馮城,因氏焉?!币彩钦f,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畢國,叫畢國公,又稱畢公高。四百年后,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后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zhàn)功。晉獻公把魏地封給他,任魏大夫,并封給畢萬奉祿食采地于馮城(馮城一說是陜西省大荔縣的馮翊城,一說是河南省滎陽縣西)。畢萬子孫就以邑為姓,此乃馮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孫則姓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祖宗。馮氏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陜西省興平縣東南之始平。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國君魏文侯名斯,也是畢萬的后代。魏斯之子魏啟字長卿,封于馮(河南省滎陽縣西),故魏長卿的子孫也姓馮。其世家大族居杜城。因此,馮氏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就分為始平、杜城兩大世系。至秦漢以后,馮氏支脈繁多,出上黨者(今出西長治、潞縣一帶),為漢左將軍馮奉世之后;出穎川者(今河南寶豐、禹縣一帶),乃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后;出弘農(nóng)者(今河南靈寶縣以西、陜西的華陰以東),西魏寧州剌史馮寧之后;出京兆者(今河北省內(nèi)),是北燕王馮弘之后。而他們的源上歸屬那個世系,只能依據(jù)其本支族傳著。稱始平世系者,乃馮簡子支脈;稱杜城世系者為魏長卿支脈。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馮氏子孫出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春秋周景王時,鄭國名卿馮簡子,為人精明,鄭國公凡事必問之。簡子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彼谝粋€把人道置于天道之上,反對當時奉行的“天神論?!睉?zhàn)國時韓人馮亭任上黨太守。秦伐韓,攻上黨,韓不能守,馮亭即與趙聯(lián)系,把上黨入于趙,趙封馮亭為華陽君。馮亭與趙國大將軍趙括共同抗擊秦軍,結(jié)果被秦將白起包圍于長平,馮亭及趙括等戰(zhàn)死,趙軍四十萬人被俘活埋,成為歷史上一大坑俘慘劇。西漢時馮奉世任衛(wèi)侯,曾持節(jié)出使大宛。時莎車貴族叛反,殺漢人官員。馮率兵擊破莎車,威震西夏,封奉世為光祿大夫。后又大破羌虜,于邊郡要處屯田。賜奉世爵位為關(guān)內(nèi)侯,任左將軍。奉世子馮野王,字君卿,通詩書,歷官隴西太守。奉世女馮婕妤,為元帝昭儀皇后。而馮野王弟馮立,也官至山西太原太守。東漢時馮異,精通孫子兵法,隨劉秀安定河北,為劉秀偏將軍,封應(yīng)侯。后又封為孟津?qū)④?。在多年的行軍作?zhàn)中,馮異為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馮異謙遜,從不夸己功,諸將并坐論功,他常避于大樹下,被譽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后代馮氏宗祠的楹聯(lián)寫:“始平世澤;大樹家聲”或“始平開玉葉;大樹發(fā)金枝”,馮氏子孫以馮異有功不居功為榮,并以謙遜為家訓(xùn)。東晉十六國時,后燕慕容寶即位,馮跋任中衛(wèi)將軍,后燕主高云被部下所殺,馮繼位跋起兵平定之,眾擁馮跋稱天王,建立北燕政權(quán),建都于昌黎。馮跋病逝,其弟馮弘。至唐代有吏部尚書馮宿,工部尚書馮定和諫議大夫馮審。后晉宰相馮道,南唐宰相馮延己,北宋宰輔馮拯,北宋狀元馮京,明朝戶部尚書馮銓,清朝進士馮成修,太平天國領(lǐng)導(dǎo)人馮云山等,都是當時的名臣良將。
廣東馮氏始自何時,源于何人,說法不一。筆者傾向于自馮業(yè)始。馮業(yè)為馮弘三子,公元436年北燕王馮弘被北魏所敗,北燕亡。馮業(yè)受父王馮弘之命,率三百人乘船南下,投靠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留居廣東新會,初封懷北侯新會太守,后封羅州剌史(治石龍縣、化縣、今廉江、茂名等地)。馮業(yè)就成為嶺南馮氏的始祖。
馮業(yè)之子馮宣及孫馮融都任羅州剌史之職。馮融之子馮寶,自小勤奮好學(xué),二十歲就考取了功名,被委任為高涼太守。馮寶與高涼蠻酋豪族冼氏女冼英結(jié)婚。梁武帝太清二年,高州剌史李遷士謀反,召馮寶欲協(xié)迫其出兵同反。被冼夫人勸止,并策計率銳兵直入李府砍李遷士。馮寶關(guān)心群眾疾苦,經(jīng)常派軍隊醫(yī)生為群眾治病并宣傳醫(yī)學(xué)道理。當?shù)厝嗣癜阉斪骶让魅?。梁武帝封馮寶為護國公。馮寶卒于陳朝永定二年,其墓葬于高州良德東十五里之鳳凰山磨盤嶺。
馮寶之妻冼英,其威望、功績遠勝于馮寶。高涼冼氏豪族,轄部落十余萬。冼英自幼賢明,有勇有謀。與馮寶結(jié)婚后,她在部落中推行封建法治,以改造俚人的舊習(xí)俗。李遷士謀反,冼氏率兵會同高要太守陳霸先把李追殺至江西南康。后冼氏又為陳霸先建立陳朝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陳朝,冼夫人成為嶺南百越一方的重要支柱。馮寶去世后,其子馮仆年九歲,任陽春郡太守,實際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她把政務(wù)治理得有條有理,境內(nèi)漢俚一家,不分彼此。后陳亡,嶺南未有所附,數(shù)郡共奉冼夫人為圣母,保境安民。隋文帝遣書命其歸化于隋。冼夫人以統(tǒng)一大局為重,集首領(lǐng)數(shù)十人迎隋使入廣州,嶺南悉定,華夏統(tǒng)一。隋文帝冊冼夫人為宋康郡夫人。隋開皇十年,番禺王仲反叛,冼夫人遣兵會同隋將裴矩平亂,嶺南遂定。隋帝封冼夫人子馮盎為高涼太守,追封馮寶為譙國公,冊冼夫人為譙國夫人。仁壽初,冼氏卒,葬于電白電城山村。冼夫人的一生,對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嶺南民族的團結(jié),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周恩來總理譽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在馮氏族譜中,對馮維乙公是那個朝代人、是何人子孫有不同說法。這也牽涉到廣東馮氏始自何人。有的族譜說馮維乙是馮業(yè)的十三代孫,每一代有名有姓,有根有據(jù)。以這樣推算,馮業(yè)為南北朝人,其曾孫馮寶是隋代人。馮寶后再相隔九代,馮維乙應(yīng)是唐代人。但有的族譜則認為馮維乙是馮異的十七代孫。說他自鄭入粵,初為徵仕郎,任高要尉升邑長,轉(zhuǎn)授奉政大夫廣州府參軍。其依據(jù)是原始平義學(xué)供奉其神位寫“隋奉政大夫廣州參軍鎮(zhèn)涌房始祖考維乙馮公妣白何氏安人神位”。故馮維乙是隋代人。對此,尚需進一步考證。
為什么對馮維乙公出生年代及源流如此重視?這是因為今天廣東馮氏有不少是馮維乙的子孫。他生有五子,長子朝元,其子孫居南海鎮(zhèn)涌;次子朝愷,其子孫居南海藤涌;三子朝端,其子孫居南海石涌;四子朝綱,其子孫自南雄遷至鶴山,分居于越塘、大埠、維墩、玉橋等處;五子朝紀之后分善俊、善長、善牧三房,善俊之裔居前江、福逕、新仁和、新社等地。善長后代居古勞。善牧之裔分居湴蓼及廣西柳州一帶。馮維乙公之墓葬于鶴山湴蓼之將軍山。他的夫人白氏和何氏均葬于南海西岸之鳳冠山。香港馮氏宗親會于1991年撥款在將軍山下建了一座將軍亭,并筑水泥石級直到維乙公墓前。鳳冠山也修筑了一條水泥路通到白氏太婆墓前,以方便馮氏子孫拜祭。每年重陽節(jié),香港馮氏宗親會都組團回鄉(xiāng)旅游并祭祖。鶴山、南海、新會、番禺等地的馮氏子孫也自動前往拜祭,一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甚為熱鬧。
馮氏居住在鶴山的沙坪、古勞、雅瑤、龍口等鎮(zhèn)30多條村莊,人口有15000多人,華僑、港澳同胞10000多人。
馮姓:漢唐時期,馮氏繁衍很快,從原來的發(fā)源地陜西,發(fā)展到了今河南、湖北、山西、四川及福建等地。馮氏宗族較多,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二7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約八百六十一萬五千余人,占全國總?cè)丝诘?.64%。主要分布在今廣東、河南、湖北、山西、四川、云南及福建等地。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