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的研究,本文特別強調(diào)河南與蘇姓起源及播遷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輝縣、溫縣、洛陽、固始、開封、許昌和鄭縣對蘇姓對尋根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河南位處中原,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上曾是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許許多多著名的歷史人物曾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以蘇詢、蘇軾、蘇轍和蘇頌等人而聞名中外的蘇氏家族也曾在這里繁衍生息,在中國古代的各個時期,河南與蘇氏家族有著難解之緣。
一、輝縣之蘇:蘇門山為蘇姓的起源地
輝縣位于河南省北中部,北依太行,南近黃河。輝縣古稱共國,不僅為共工氏的發(fā)源地,而且是共伯和執(zhí)政的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起點?!蹲髠鳌る[公元年》記載了發(fā)生于鄭國宮廷中的“鄭伯克段于部”的故事,鄭伯之弟事敗后便遇到了“共”,史稱“共叔段"。因此輝縣不僅成了段姓的起源地,也是洪、龔、共、凡、茅等姓氏的起源地。輝縣的百泉蘇門山,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素有中原小江南之稱。這里松柏蒼翠,亭臺舒落、泉水清謹,早已見諸于先秦典籍之中,歷代許多名人如孫登、稽康、邵雍、姚樞、耶律楚材、孫奇逢、袁世凱、徐世昌、馮玉祥等都曾在這里寓居或講學(xué),留下了許多傳說和古跡。尤其是宋代,這里離京師不遠,許多文人墨客在這里留連忘返,著名才子蘇東坡在這里留有“蘇門山涌金亭"的墨跡,并寫了"嘯臺”詩一首,以作紀念。蘇氏起源于蘇門山那已是十分久遠的事情了。
《自敘蘆山蘇氏族譜序》云:“予蘇氏之先,出自黃帝四妃,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西陵氏之女螺祖,生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日昌仆,生子顓項?!敝腥A蘇氏系黃帝、顓項之后,而蘇氏得姓是在夏代中葉?!对托昭纭肪砣d:“蘇,顓項、祝融之后,陸終生昆吾,封蘇?!薄督癖局駮o年》云:“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蘇?!币虼死ノ峁翘K氏公認的始祖。關(guān)于蘇姓起源問題雖然有鄴城說、濟源說以及溫縣說,但著名中華源流史專家何光岳先生首次提出了“蘇的地點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又叫蘇門山”的觀點,"我們則從各個方面綜合論證了“蘇姓源于蘇門山”的學(xué)術(shù)觀點。2實際上漢字“蘇”便是一個活的化石,《說文·竹部》曰:“蘇,桂崔也,從竹,蘇聲?!倍斡癫米ⅲ骸疤K”,桂荏,釋竹文,《內(nèi)則》注日,勞蘇,佳之屬也。《方言》日,蘇亦桂也,關(guān)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硅。郭琪日,蘇,荏類。是則析言之則蘇在二物,統(tǒng)言則不別也。桂荏,今之紫蘇。蘇草可作熟食魚肉的佐料,至今仍為中藥,吃后使人得以覺醒,回溫,為“復(fù)蘇”之詞的原發(fā)意。蘇字的金文是一個較大的“魚”字,而“禾”字僅占三分之一,說明這是一個近水生活以蘇草為圖騰的部族,而百泉蘇門山的自然環(huán)境與之極為相近,《詩經(jīng).泉水》有“被彼泉水"的記載,《萄子·儒效》記載武王伐紂時,有“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的文字,說明百泉在先秦時便有一定的名氣,西晉時著名隱士孫登自號“蘇門先生",《晉書·阮籍傳》中有"籍常于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dǎo)氣之術(shù),登皆不應(yīng)”。又“籍康常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說明蘇門山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蘇門山采藥樵蘇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隋唐以后尤其是明代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百泉藥材交易活動,直到現(xiàn)代在全國中藥貿(mào)易中仍占居有特殊的地位。它實際上是以蘇草為圖騰的部族的早期活動和采藥樵蘇等歷史的延續(xù)。此外,與蘇同族的順項在今內(nèi)黃,陸終與吳回在今獲嘉、修武與輝縣交界的地方,樊在今濟源,溫在今溫縣,這些地點都分布在今輝縣周圍,這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蘇姓源于蘇門山”的合理性。因此當筆者在第五屆蘇頌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作大會發(fā)言后,立刻引起了海內(nèi)外蘇氏宗親與學(xué)術(shù)界的極大關(guān)注。
二、溫縣之蘇:蘇國歷史在這里見證
溫縣位于河南省的北西部,瀕臨黃河,這里土地肥沃,民居股實。溫地之麥早在先秦文獻中就已見諸記載,為當時天下最富饒的河內(nèi)地區(qū)的一部分。溫縣不僅是夏代的溫國所在地,也是商王祖乙所遷之都,以及三國西晉時司馬氏家族的故鄉(xiāng),這里不僅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溫縣盟書",也是除氏太極拳的發(fā)祥地。
西周初年,蘇族首領(lǐng)蘇忿生被周武王委以司寇的重職,《左傳·成公十一年》云:“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于河。"河"正是指太行山與黃河夾角地帶的古代河內(nèi)地區(qū)。從文獻中記載的蘇忿生十二邑的情況看,蘇國西界在濟源,東界可達今輝縣境內(nèi),范圍包括今焦作市,以及新鄉(xiāng)市的西部。從文獻及金文資料看,自武王冊封到公元前650年蘇國被狄人所滅,前后近四百年的歷史,蘇國主要發(fā)生了以下幾件大事:一是蘇國第一代國王蘇忿生任主管全國司法刑獄的司寇,司寇為當時的六卿之一,在西周時擔任司寇者多為王室宗族,而蘇忿生擔此重任,反映了蘇族與周王室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二是周恭王時期的史頌毀,記載了周恭王命史頌去省視、問侯蘇國,蘇國之君贈給史頌以玉璋、馬匹、吉金等物,反映了蘇國與周王室仍保持著傳統(tǒng)的友好關(guān)系。三是周平王時期蘇君仍擔任王室的卿士,《詩·小雅·何人斯序》云:“何人斯,蘇公刺暴公也,暴公為卿士而贊蘇公焉,故蘇公作是詩以絕之?!笨追f達疏引《正義》日:“暴公為卿士而贊蘇公,則蘇公為卿士與否未可知,但何人為暴公之侶,云二人從行,則亦卿士也,故王肅去,二人俱為王卿,相隨而行,下云及爾如貫,鄭云俱為王臣,蘇公亦為卿士矣。"《左傳·隱公三年》杜預(yù)注:“卿士,王卿之執(zhí)政者。”因此,蘇君在當時所任卿士相當于后世的宰相,權(quán)勢十分顯赫。四是蘇君為“子頹之亂”的支持者,從《左傳》等文獻記載看,由于周王室奪取了蘇國十二邑,因此在篇國、邊伯、詹父、子禽奉周惠王之弟子顏“作亂”時,蘇君積極支持,并將溫作為基地,以至后來在狄族滅溫蘇之時,周王室采取了觀望的態(tài)度,蘇人開始了大逃亡時期。
關(guān)于蘇國之都,《漢書·地理志》載:溫,"故國,已姓,蘇忿生所封。"《括地志》卷二:“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以為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色?!碧拼鷾乜h縣城即今溫縣縣城,而蘇國之都的古溫城在今縣西的招賢、上苑、安樂寨一帶,面積有二十平方華里,有大小城之分,其中小城今存有城墻,夯窩明顯,遺跡遺物隨處可見,
三、洛陽之蘇:蘇秦故里“乘軒里”的最新線索
洛陽位于河南省的西部,河洛腹地中心地帶。夏、商、周、漢、魏、隋、唐等十三朝在此建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龍門石窟、關(guān)林、白馬寺等一大批在國家甚至世界上有影響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吸引著海內(nèi)外大批游人前去觀賞。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外交縱橫家蘇秦便誕生在這里,《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碧K秦年輕時便以鬼谷子為師,他鉆研了周書《陰符》,初說周顯王、秦惠王而不得志,以后他便開始了游說關(guān)東六國的外交生涯,在游說趙燕時歷盡磨難,但在同燕文侯的歷史性會見時有了明顯的轉(zhuǎn)機,之后他與趙肅侯見面,并促成了燕趙的結(jié)合。他又游說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終于促成了關(guān)東六國的“合縱",使“秦兵不敢窺視函谷關(guān)十五年?!?/span>
蘇秦的先祖系在蘇國滅亡后來到東都洛陽的?!蹲髠鳌の墓辍份d:“秋,七月,及蘇子盟于女果,頃王立故也?!边@件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17年,這說明蘇國滅亡后,蘇國王室貴族“蘇子”來住洛陽,還代表周王室參加了盟誓活動。《史記》索隱云:"蘇秦,字季子,蓋蘇忿生之后,已姓也。"《史記》正義引《戰(zhàn)國策》云,“蘇秦,乘軒里人也。"《太平襄字記》卷三《河南道·洛陽縣》條下云:"蘇秦宅,后造為寺?!?/span>
《尚友錄》云:“蘇秦,洛陽古太平莊人也。"據(jù)洛陽市文物工作者調(diào)查,在今洛陽市洛龍區(qū)李樓鄉(xiāng)太平莊南大路東側(cè)曾立有刻著“蘇秦故里"四個大字的碑碼。在該莊東約6公里,今屬假師市佃莊鄉(xiāng)碑樓村曾發(fā)現(xiàn)有西漢畫像空心磚墓并出土有刻有“蘇氏”和-蘇說冊升半開”的漢代泥質(zhì)灰陶罐。因此,蘇秦家族的故里,應(yīng)在今洛陽以東的太平莊、碑樓莊一帶。
四、固始之蘇:閻籍蘇姓后人的故鄉(xiāng)
固始,位于河南省南部的豫、鄂、皖三省交匯處。春秋時為楚相孫叔教的故鄉(xiāng),西漢時置縣,東漢光武帝封功臣李通在寢丘縣治時改設(shè)固始縣。根據(jù)文獻記載,中原與東南地區(qū)在歷史上曾有過四次大的人口交流,其中有影響者唐初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固始籍副將123員、府兵3600人平定閩南蠻錄的嘯亂,并奉詔在閩南定居,為閩南金三角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被奉為“開漳圣王”。唐末隨固始人王潮、王審知人閩建立閩國的二十七姓中有蘇姓。經(jīng)我們對東南地區(qū)的諸多族譜考察,至少有60余個姓氏均標明其先祖來自于河南固始。"因此在東南地區(qū),許多人都稱自己先祖系從光州固始來的,他們對固始的情感尤如當代北方人所言“洪洞大槐樹"一樣深沉。關(guān)于入閩始祖蘇益的族系,我在我的第一本蘇姓研究的小書中也進行過梳理:"蘇頌的先祖應(yīng)以武功為代表的“陜西蘇,,三國蘇則之后,而在北魏至唐玄宗以前為當時的望族,尤以蘇亮、蘇綽、蘇威、蘇瑯、蘇通等最為顯赫。蘇通的孫子蘇奕曾任光州刺史,他的后代便世居河南固始。蘇奕的四世孫蘇益,又名蘇利用,字世進,生于唐傳宗干符二年(825),后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為閩國的領(lǐng)軍使,蘇益為蘇頌家族即閩族蘇氏的始祖。"關(guān)于蘇益入閩前的世系,管成學(xué)先生在他的新著《蘇領(lǐng)評傳》"中,也有論及,結(jié)合《中華武功蘇姓河南固始蘇山堂譜書匯集》(簡稱《匯集》),可以基本理清固始蘇氏的源頭所在。
蘇益的近祖族系,可追溯到蘇威與蘇璨。但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蘇威與固始有多大聯(lián)系。宋代曾肇在《贈司空蘇公嘉志銘》中云:“章后十有三世,而綽、威復(fù)顯周、陪?!碧K漢則云:"房國公威顯周、隋間,威孫瑰,封許國文貞公?!笨梢?,在早期的文獻中均提到固始蘇氏之近祖為蘇威,蘇威與蘇壤有直接關(guān)系,這就構(gòu)成了蘆山蘇氏入閩前的族系主干?!秴R集》也與這種閩蘇主干相吻合,但在《蘇氏總譜脈序》中,談到"武公傳至隋末、唐初時,有威公為隋場帝朝尚書右仆射、少保、房國公,因直諫被貶為河南光州刺史。威公喪前妻郁文氏,續(xù)娶黃太尉之女,黃氏祖居固始林德鄉(xiāng)黃家樓,威公在距黃家樓不遠處建一蘇宅,宅周圍水,宅建水中高地,當?shù)厮追Q蘇堆子?!边@段文字極盡詳細,并與臺灣基隆《蘇周連氏同宗起源略錄》的說法相一致,但蘇威在正史中有傳,相關(guān)記載較多,其被貶為光州刺史一事,未見提及,因此《匯集》中的這種說法值得懷疑。
二是蘇瑯之后蘇突為光州刺史,始有固始蘇氏的說法較為可信。這是因為,蘇頌在《叔父衛(wèi)尉寺丞景陵府君嘉志銘》中專門寫道:“許公之曾孫,日奕,元和中,終光州刺史,子孫因家于固始。光州之四世孫贈照州刺史,諱益,自固始從王潮入閩,又為泉州同安人?!睉?yīng)該說蘇頌距唐時較近,因而這種對先祖的追溯較為可信,在《匯集》中的《蘇氏總譜脈序》中,也提到“洗公仕唐徐州刺史,生子奕,奕字淵源,仕唐河南光州刺史?!彼?,自蘇突開始,開始了閩蘇與固始的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三是自蘇益上溯至蘇威,共十一代,即威一夔一直一瑰一洗一震-奕-?-?-?一益。我在《中華姓氏譜·蘇姓》中將其列成世系表,結(jié)合正史中其他蘇姓名人傳記的記載,由蘇威可上溯到蘇權(quán),并追根到蘇則、蘇建,即武功蘇氏,武功蘇氏與洛陽的蘇秦家族以及蘇國的關(guān)系也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追到蘇忿生。當然,結(jié)合《匯集》中,蘇益之上的譜系為突一糾-深一晚一益,則固始蘇氏的譜系已基本完備。
關(guān)于固始的蘇氏,《元豐九域志》載,固始有“大蘇山",而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有蘇氏族裔2212人,并保留有蘇堆子、蘇奕墓、蘇家祠堂及蘇氏蔓祖廟,據(jù)稱為蘇益二兄蘇炭之長子誦春的后代,反映了閩臺蘇氏與固始的親緣關(guān)系。
五、開封之蘇:蘇頌科技發(fā)明的誕生地
古城開封位于河南省東部,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戰(zhàn)國時便是魏國之都,五代以來,為梁唐、漢、周和北宋之都,是封建時代中期的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北宋時期開封作為國都吸引了大量的有志之士,在當時同朝議政者不僅有在文學(xué)上作出卓越成就的三蘇父子,還有來自福建同安的蘇頸。英國著名科技史學(xué)家李約瑟博士在對中國科技史研究時發(fā)現(xiàn),蘇頌在世界科技史上占居了三個世界第一,而這些成就的創(chuàng)造都是在開封完成的。蘇頌盡管家居福建同安,但他從小隨父游宣于河南,其父蘇紳曾在京師為官,后任河陽(今河南孟州)知縣而病卒。蘇頌于慶歷二年(1042)中進士,曾先后在題州、開封為地方官。后來他數(shù)次到中央任職,如館閣???,大理寺丞、同知太常禮院太常博士等,并官至吏部侍郎、刑部尚書,后遷翰林學(xué)士、尚書左丞、尚書右仆射兼中書待郎。蘇頌為官務(wù)實求新,廉潔泰公,遠避權(quán)寵,在激烈的黨派之爭中,保持獨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穩(wěn)健從政的風格。他在任期間先后主持了《本草圖經(jīng)》的編寫,在藥物學(xué)、生物學(xué)、礦治學(xué)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有圖的本草文獻。
蘇頌還帶領(lǐng)一批通曉天文、歷法、工程的專業(yè)人士,完成了水運儀象臺的研制工作和《新儀象法要》的寫作工作,制作了高12米、寬7米的巨型天文儀器,它不僅有觀測天體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還有使渾儀與渾象隨天體運動而報時的機械裝置。這臺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史上空前的杰作,它在世界科技史上為我國贏得了三項世界第一,受到了海內(nèi)外學(xué)者的贊譽。首先,水運儀象臺上層的渾儀中設(shè)有“天運單環(huán)",能使渾儀隨樞輪(水輪)運轉(zhuǎn),這和近代天文臺轉(zhuǎn)儀錘控制的天體望遠鏡一樣,隨天球轉(zhuǎn)動。因此,這套裝置應(yīng)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轉(zhuǎn)儀錘,它要比西方早六個世紀。0第二項,水運儀象臺頂部裝有9塊活動的屋板,用來遮避雨雪。觀察天象時,可以隨時拆開。這一可自由拆合的屋頂和現(xiàn)代可開啟的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室頂?shù)淖饔檬窍嗤摹K?,蘇頌又是世界上最早設(shè)計和使用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室自由啟閉屋頂?shù)娜?。第三項,水運儀象臺的樞輪是靠水力驅(qū)動的原動輪,樞輪旁有36個水斗和鉤狀鐵撥子,頂部附設(shè)一杠桿裝置,相當于鐘表里的擒縱器,起控制樞輪定速轉(zhuǎn)動的作用。這一關(guān)鍵部件的發(fā)明和應(yīng)用使中國被看作是最早發(fā)明機械時鐘的國家,因為到了14世紀,西方才有類似的發(fā)明。
蘇頌留下的天文儀器與機械傳動的全圖、分圖及零件圖60余幅,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也最為完整的機械圖紙?!缎聝x象法要》中所保留的星圖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早的紙印全天星圖,比西歐最早的星圖早400余年并多記載422顆星。而且,蘇頌采用的星圖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星圖分段描繪法,共計兩套五幅,與近代天文星圖的繪畫方法一脈相承,非常接近。
蘇頌是蘇氏族人的驕做,有關(guān)蘇頌的研究在海內(nèi)外形成了熱潮,他的這些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與中原、與開封永遠地連在了一起。
六、許昌、鄭縣之蘇:三蘇族人的聚居與安葬之地
許昌位于河南省中部,為古代許國所在地,秦置許縣,三國時為曹魏故都,市內(nèi)有春秋樓、霸陵橋、華陀墓、射鹿臺、天寶宮等三國時期的文物古跡。
“三蘇”父子指蘇淘及蘇軾、蘇轍,他們在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占據(jù)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三蘇祖籍四川眉山,是當時蘇氏家族中眉山派的代表性人物。尤其是蘇軾與蘇轍在當時中央為官,與河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蘇轍且自號穎濱,他與兒子蘇遲、蘇適、蘇遜等家人選擇離開封不遠的許昌為家,最多時家庭人數(shù)達200余人。
在許昌西南的鄭縣,有“三蘇墳"。今鄭縣茨芭鄉(xiāng)蘇墳村亦即宋代汝州鄭城均臺鄉(xiāng)上瑞里,其北靠端山奇峰,南臨汝水曠川,東西兩小山透迤而下,宛若劍眉。蘇軾生前曾多次路過此地,見其景色宜人,"形勝類其鄉(xiāng)",“美似家鄉(xiāng)峨眉山",因有“小峨眉"之稱。蘇軾死前給其弟蘇轍寫信云:"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建中靖國六年(101),蘇軾病故于常州,次年千里迢迢移葬于郊縣。蘇轍隱居許昌,他與蘇軾患難與共,手足情深,政和二年(1112)他病逝后沒有選擇回鄉(xiāng)下葬,而是葬于中原的囂山之下,與其兄長共眠于這塊難合難離的中原大地。到了元代至正十年(1350)冬,縣尹楊允拜調(diào)蘇墳:深感二蘇之學(xué)源于其父蘇詢,故在此新添蘇詢的衣冠家,自此號稱“三蘇墳”。三蘇嘉旁另有算、符、箕、簽、簽、籌六公子墓,蘇轍長娘梁開墓等。
蘇轍次子蘇適及妻黃氏合葬嘉發(fā)現(xiàn)于1972年,出土的官印、瓷碗、墓志等文物已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如今鄭縣人民政府全面整修了三蘇墳文物旅游區(qū),新修了長達10公里的旅游公路,新塑了蘇東坡塑像,并利用復(fù)修后的廣慶寺和三蘇祠新建了“那縣三蘇紀念館"。
三蘇家族在河南留下大量遺跡,如蘇軾長子蘇邁,曾任酸棗(今延津)縣尉,三子蘇過曾任嘟城知縣。蘇轍的三個兒子,蘇遲曾任登封縣示、蘇適曾任信陽軍司錄事、蘇遜曾任蔡州(治今汝南)酒官。蘇轍家族居住在今許昌縣棋洞鄉(xiāng)長店村,在許昌聚居有較多的蘇轍后裔,金代的蘇象之、明代的蘇太常、清代的蘇濟世等蘇氏名人,均為其后代。前清貢生蘇天星為蘇橋村人,也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人畫家。當?shù)刂两襁€有許多他的傳說。在琢陵至今仍分布有軾(撇)九世孫蘇堯為始祖的蘇氏族裔,太康有軾(轍)九世孫蘇笛為始祖的蘇氏族裔,鄭縣有軾(轍)九世孫蘇勇為始祖的蘇氏族商,可以說河南各縣均有蘇氏分布。
? 從以上的勾畫中我們不難感到中華蘇氏的發(fā)展史無不與中原有著難解之緣。蘇氏族人重氣節(jié)、淡功名、講學(xué)風的特點無不浸洞著中原大地的靈氣。筆者在近年來與海內(nèi)外蘇氏族人的廣泛接觸中也深深感受到他們對中原特有的關(guān)心,那是一種難以割舍的中原情懷。那植根于中原大地的蘇氏文化,使每一個遠在海外的蘇氏族人都有一個中原尋根夢。愿他們的夢想早日成為現(xiàn)實,中原大地期盼著他們的到來。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