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叔有個宿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編修一部家譜。以追索先祖?zhèn)兊母唢L(fēng)亮節(jié),啟迪后人傳承弘揚。但他沒有文化,于是邀姑父薛文清、小弟利忠商討。三人一拍即合,修譜工作便開始了。資料由珠叔走訪收集,薛姑夫執(zhí)筆,利忠編排,很快一部家譜初稿就問世了。
我捧讀家譜,浮想聯(lián)篇。感念他們雷厲風(fēng)行、立竿見影的風(fēng)范,仿佛嗅到他們耕耘的汗香。
幾天來,我一直在追索、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曾祖十二歲就外出務(wù)工,經(jīng)一個多世紀(jì),他的家族人丁興旺,到目前己有三百多后人。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自何處?2、曾祖中年喪偶,他的五兒三女是怎樣于艱難困苦中長大成人、建家立業(yè)的?3、從貧瘠的平遙上莊跋涉數(shù)百里到閉塞的交城社堂,深山開荒,窩鋪墾種,先輩們究竟走過了怎樣的艱辛歷程?
三老姑曾多次跟我講,她有一個愿望:就是能有一個機會,去她父親千辛萬苦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地方看一看。那里是她的根,那里有她很多未見過面的親人。當(dāng)時我工作繁忙無暇為老人實現(xiàn)這個愿望。后來表叔思誠陪老人探親尋根,一了夙愿。時年老人已八十多歲了。她在那里住了半年多,已是族群中最長者,深受親人尊愛。返榆后她告訴我:你曾祖父太不容易了。說罷,緊緊抓住我的手,老淚縱橫。我父親也曾多次講過要去橫尖探訪,但未能成行。
應(yīng)珠叔電邀,和表哥光星相約去交城共商修家譜事宜。思成叔對交城有所了解,特邀他同行。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清晨,我們驅(qū)弛在太柳高速公路上。初夏的原野格外迷人,因心切而無意多賞,只讓它從車窗外閃爍飛過。迎面駛來的汽車,瞬間掠過,消失得無影無蹤。文水開柵高速站是我們初次相約見面的地方。相見時非常激動,先各自介紹,弄清輩份。接著就是緊緊握手,親切擁抱,都說一家人不識一家人。珠叔老成,小姑慈祥,薛姑父溫雅,利忠健壯,這是我對他們的第一印像。
我們的目的地是橫尖,那是家族的發(fā)祥地。車沿著文峪河河谷向大山深處奔馳?;颐H走的山間小道早已成了久遠(yuǎn)的傳說,取而代之的是雙車道瀝青公路。工程車、貨車、客車、轎車來往不絕。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兩岸群山連綿疊翠,不時看到山坡上成群的牛、馬、驢、羊,或安祥吃草,或戲耍奔跑。河床里,山腳下,有很多剛開發(fā)的旅游景點、避署山莊、度假村、漂流行船、動植物自然保護(hù)區(qū)、森林公園……風(fēng)光之美令人陶醉。這是久住都市的人很難享受到的一種自然美。
太約經(jīng)兩個小時的車程,中午十二點多我們到達(dá)橫尖。族人們蜂涌而至,握手、相擁、言笑,濃濃的親情凝聚在一起,讓你甜到盡頭。
百年后的橫尖已是一個繁華集鎮(zhèn)。沿坡的馬路,新式的洋房,考究的店鋪,穿梭的車輛,來往的游客,無不散發(fā)著現(xiàn)代氣息。
珠叔家院子寬大方正,是典型的四合院。北房主人居住,南面和西面是裝潢考究的客房,東面臨街是餐廳。每逢夏日,前來旅游、避署的城里人很多,農(nóng)家旅館顧客盈門。北房的客廳并不很大,但采光很好。沙發(fā)茶嘰擺設(shè)有致,剛切好的茶水、蜜水,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我端起一杯蜜水先聞了聞,喝一口,水甜甜的,心熱熱的,感覺老人對晚輩的愛比這蜜水要甜得多。
從橫尖出發(fā),向東南方向沿溝而行,五華里到社堂。這是一個林木環(huán)抱、清溪橫淌的小山村。出村向南一條支溝,鵝卵石河床上,清沏的小溪淙淙流淌,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山風(fēng)吹來,樹鳴鳥叫,演繹成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樂。途中一塊酷似棺木的巨石靜靜臥在小溪的中間,溪水從兩側(cè)分流而過。石棺長滿苔蘚,凝重而滄桑。越過小溪,爬上兩片梯坡,就到了曾祖的老宅地。一棵粗大的老柳傲然挺拔,樹下臥著一頭黃牛,低頭咀爵著。璽叔深情地說:“老宅沒了。”指著幾塊殘石說:“這是老宅的基石。原來正面有三間茅草土屋住人,東西房各兩間是牛棚和倉房,院墻外有幾棵古樹。我就是出生在這正房里。”蒼涼的話語使人們低下了頭,沉浸在百年的滄桑之中。光星哥問:“耕地在哪里?”珠叔、璽叔同聲說:“這些草坡都是?!卑?!我們腳下的草坡都是呀!我情不自禁地抓了一把土,黑黑的、潤潤的,深深地嗅了嗅:這生命之土,養(yǎng)育了家族幾代人啊……
在老宅的原址上,我們合影留念。我撿了一塊石頭,挖了一把土,采了一束野花,安放在基石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
午宴是在飯店舉行的,歡快與親情難于言表。
飯后我們和利忠返回交城,繼續(xù)商討修譜事宜。利忠家寬暢且裝飾入時。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不得不一邊吃飯一邊討論。辭別利忠時,夜色已深。夏夜很美,夜風(fēng)輕柔的吹過,星光與燈光交相輝映。眺望遠(yuǎn)方,很難分清那是星還是燈。
回到家里己是午夜零點,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一幕幕親情鏡頭閃現(xiàn),仍是那么清晰……
徹夜輾轉(zhuǎn)無眠。腦海的時空,穿越回了一百年前。夢幻中,一位神秘老人坐在一塊巨石上,手理胡須,凝望群山,若有所思。見我走來,便邀我坐其身邊。笑問:“小伙子!這次進(jìn)山尋根收獲不少吧!”我已近六十的人了,怎么能叫小伙子呢?老人可能是一時糊涂了吧。后轉(zhuǎn)念一想:也是,在他面前也能算吧?,F(xiàn)代人不論男女都喜歡說小,心里涌起一股美意。老人拿起大煙袋,裝滿煙絲,用火鐮打著火抽了幾口,吐出幾朵煙花,接著說:“一百多年前的事,今天只講給你聽?!?/span>
他的故事很生動,也很感人。于時我用蒙太奇速編成一部畫卷。
第一卷:一座簡陋的茅庵從畫面深處緩緩?fù)瞥?/span>
庵中走出一個青年。他身材偉岸,赤著上身,高挽著褲腳,手提鎬镢,嘴里嚼著什么。他走到溪邊洗了一把臉,喝了幾口水,便在野火燒過的山坡上,拔樹根、斬草根,開墾起田地來。燒荒的余燼還繚繞著縷縷青煙,不遠(yuǎn)處幾塊已開墾好的坡地,長著綠油油的燕麥、蕎麥。溪水旁有塊小菜地,種著土豆、南瓜。正午了,驕陽似火。他仍沒休息,頭頂烈日,哼著山歌:“交城山來交城水,不澆那個交城澆了文水,灰毛驢驢上來灰毛驢驢下,一輩子也沒坐過好車馬……交城的大山里沒有好茶飯,只有莜面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睅字缓竹R雞掠過,發(fā)出嘎嘎的叫聲,像是唱和,也像是贊歌。
日落了,天黑了,茅庵油燈熄了,鼾聲飄蕩在山間夜空……
第二卷:一間有門有窗的樺樹皮屋頂房子取代了茅庵
房前屋后的草坡變成了良田。紅枝綠葉白花的蕎麥長勢喜人,綠油油的燕麥拔節(jié)抽穗,有齊腰高了。彩蝶在馬鈴薯的花叢中飛舞,沉甸甸的谷穗隨風(fēng)舞動,玉米也吐出紅紅的胡須,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屋前整出一塊平坦空地,干干凈凈,那是打谷場了。小溪的水漲了,小魚在石縫里鉆進(jìn)鉆出,烏龜竟然也在這里安了家。他從灌木叢中走出來,手里提著幾只野雞,嘴里哼著山歌小調(diào),悠哉悠哉。他不再赤博,穿一件白色粗布短衫,腰攜淺蘭色的腰帶,肩上挎著一支火槍。像獵人,更像是武士。夜幕降臨,窗戶里油燈熄了,鼾聲依舊在山間夜空中飄蕩……
第三卷:土坯四合小院漸漸顯現(xiàn)
屋項煙囪冒著裊裊炊煙,大紅公雞引頸打鳴,幾只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在草坡上覓食。院子里走出幾個年輕人,牽牛的、扛犁的、拿耙的,他最后走出來。他老了,留著長長的胡須,拿著長長的大煙袋,指著遠(yuǎn)處山坡吩咐著什么。那是塊新開墾的荒地,他們在那里打堰埂、修水渠……
太陽落山了,院子中間擺著小飯桌,家人圍坐下來,喝著山藥南爪粥,啃著玉米窩頭。老人端出一盆野雞肉說:“孩子們吃吧,吃好吃飽,身體就好,干話有勁!今年打好基礎(chǔ),再蓋幾間房子,明年把家小接來一起過日子吧!”小伙子們連聲應(yīng)諾。夜深了,燈火熄滅,鼾聲起伏,組成了特別的合奏旋律,在山谷夜空飄蕩……
第四卷:社堂的陽坡上座落著幾處醒目的新房院
房前屋后樹木搖曳、花草成茵。孩子們結(jié)伴戲耍,幾個女人在小溪里洗衣,不時發(fā)出陣陣笑聲。灰毛驢被遮住了雙眼,一根長長的細(xì)木棍連著驢頭和石磨,這叫柱口棍,能防驢偷吃糧食。磨碎的糧食從石磨縫中像瀑布一樣落下,均勻堆積在磨盤上。再經(jīng)過細(xì)籮就是可吃的面粉了。一個女孩子手拿柳條不時敲打著驢的屁股,吆喝著:噠!噠噠!一個小伙子正在院里劈柴,樺木柴整齊堆放在屋檐下。
中午了,下地的男人們陸續(xù)回來了。炊煙升起,飯菜的清香飄散在院落之間。
月亮升起的時候,一家人坐在庭院里賞月數(shù)星,休憩閑話。夜風(fēng)輕拂,鳴蟲低吟,遠(yuǎn)山近樹,靜謐安詳。這不就是靖節(jié)先生所向往的世外桃園嗎?
第五卷:暮色降臨的時候,寧靜的小山村突然間喧鬧起來
村里來了很多陌生人,口音很雜,細(xì)辨能聽出大多是平遙、祁縣、汾陽、文水和交城縣城一帶的。都是拖兒帶女上山逃難的,神情疲憊而驚恐。都說日本鬼子來了,大山封鎖了,出不去也進(jìn)不來。老人讓兒子們家家燒火做飯,安排住宿,解難民燃眉之急。半夜時分,又從方山那邊來了很多當(dāng)兵的,全是打裹腿、穿灰軍裝,軍帽上還有一顆紅五星。聽說是叫紅軍,是從黃河西邊過來的,是專打日本人的。紅軍沒給老百姓添亂,他們夜宿院外、路旁,還幫老百姓掃院子,擔(dān)水劈柴干零活兒。
一天晚上,老人躺在土炕上想著幾天來發(fā)生的事,突然有人敲門。進(jìn)來的是個年輕人,一身戎裝,撲通一聲跪到炕前,低聲說到:“爺爺我是聰明兒,你的孫子呀”。老人揉了揉眼睛坐起來,和孫子緊緊抱在一起。聰明兒說:“正月十五,日本攻下平遙城,高桂枝的部隊一槍沒打就從西門逃走了。老家的幾個孫子,大的加入了犧盟會、共產(chǎn)黨,小的參加了兒童團(tuán),都抗日了?!崩先顺聊似陶f:“先換衣服吧,抗日的都是好樣的”。
第二天一早,他把身邊的兒孫們叫來說:“國難當(dāng)頭,你們要救國救民,各盡所能。家里的事,我來替你們扛著。旭兒己過了黃河奔延安去了,你們在家的,要為紅軍和難民多做點事……”
鈴聲響起。我盡力睜開朦朧的雙目。老人消失了,巨石也不知去向。只感到渾身酸痛,精神困倦。
上班后,我坐在辦公室,昨晚的夢幻揮之不去。有一種意識:那個白須老人不就是我的曾祖父嗎?那塊巨石不就是石棺嗎?他的故事是對后人的教誨:做人做事要像巨石一樣實誠,像溪水一樣清沏透明。家族百年,之所以人際祥和,家業(yè)興旺,我想﹕源于老宅地靈,石棺祥物也。
光星代和平撰寫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