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郭氏后人——郭顯祥
郭顯祥:185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遙縣原家莊村(注:現(xiàn)為自然村,隸屬岳壁鄉(xiāng)上五村,為村委會所在地)的王姓人家。幼年父親病故,母親改嫁上莊村郭氏十一世郭光輝,其隨母親到上莊成為郭家養(yǎng)子,并改姓換名為郭顯祥。
上莊村地處平遙東南部山區(qū),土地少且貧瘠。因家庭生活貧困,顯祥從12歲(1871年)起就遠涉交城縣大山深處的橫尖(現(xiàn)龐泉溝)鎮(zhèn)一帶打短工、扛長工補貼家用。其勤奮努力能吃苦,逐步在橫尖站穩(wěn)了腳跟,經多年辛勤勞動,家境逐步好轉。于1887年回鄉(xiāng)娶東泉鎮(zhèn)圪塔村安氏為妻。婚后仍堅持每年春季徒步赴交城打工,深秋再返回平遙過冬。
1907年結發(fā)之妻安氏在生育了五男三女8個孩子后,因家務繁重,積勞成疾,染病而故,年僅三十三歲。當時最小的孩子五子旭五僅兩周歲。中年喪妻,兒女們尚小,顯祥經歷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時期。三年后又續(xù)東泉鎮(zhèn)宋家莊村賈氏為妻,才算把家安頓住。
隨著五個兒子逐步長大成人,除安排長子星五在家種地、打柴、挑水,料理家務外,顯祥帶領都五、富五、貴五、旭五四個兒子赴交城務工。后因星五缺乏自律,理家不力,且染上了煙毒,將家中積蓄揮霍殆盡。故安排二子都五替換星五留守故土。
到清末民初年間,顯祥用多年積累在交城社堂村寬坪溝內購買了少許耕地,選址搭建了茅草房,一家人在交城山上有了安身之處。并帶領兒子們墾荒造地植樹。隨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好轉,在溝內建房,定名寬坪莊。之后購買林地三十多公頃(約450-500畝),并先后為五個兒子娶了媳婦成了家。
上世紀二十年代,顯祥在交城縣社堂村上面(即北面)租房三間,隨后幾年又陸續(xù)在村中間和東面購買了宅基地,蓋了房,一家老小逐步搬遷到交通、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社堂村定居。
顯祥篤實好學,酌水知源,深謀遠慮。雖受家庭經濟條件制約,沒上過學,但靠自身努力,打工過程中通過自學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其信奉基督教,能讀釋《圣經》。令后輩稱奇的是顯祥為兒孫起名上寓意深遠,兒子的名為“五”,既有五子之愿,又有“王”字加一筆之意;孫輩的名字帶王字旁。雖是郭家人,但不忘血緣姓氏。
顯祥教子嚴格,嚴肅慎言,一言九鼎。他家教嚴厲,長子星五娶妻生子,已是三十多歲的人了,做了錯事仍要雙膝跪地接受訓斥,自省思過。
顯祥自幼習武,身體強壯,高大魁梧。他打小在外,為防身健體,業(yè)余時間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據(jù)傳,其近一米八的身高,五十余斤重的石鎖揮舞自如。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顯祥已是70歲的老人了,仍堅持下地勞動,趕牲口耕地。一日,老人獨自在家,遇國民黨士兵上門要糧要錢,老人不給,遂發(fā)生爭執(zhí),老人說道:“錢沒有,糧食不能給,要不你們側(殺)了我吧”,國民黨士兵要強行進屋搜搶,老人順勢操起一根木棍,掄起來就向對方打過去,由于用力過猛,木棍瞬間斷成兩截。對方見勢不妙,四散而去。
顯祥性格豪爽,樂于助人,熱心公益。土地貧瘠和交通閉塞是造成了家鄉(xiāng)上莊村貧困的重要原因。從十二歲起的數(shù)十年間,顯祥每年都要春去秋回徒步400里(單程)往返于太行山脈太岳山的平遙上莊到呂梁山脈關帝山的交城社堂之間,一路艱辛,感受頗深。特別是從上莊村到水磨頭村的十幾里路程幾乎無路,基本上是沿河而行,遇洪水期就完全隔絕。為改善交通狀況,他多次主動捐錢修路。現(xiàn)在公路東側棄用的舊路上的花溝橋就是由他當年捐錢修建的。
在距上莊村一公里多的超山廟留存的《重修超山應潤侯文昌關帝山神河神茶坊諸廟并開通車路碑記》的碑文記載:清光緒三十年(注1904年)重修廟宇和拓路時,平遙全縣各鄉(xiāng)、各村、各商號捐款,捐資五百文以上者在功德榜單列姓名。上莊村郭顯祥“施錢二千文”。
到晚年,顯祥基本上是定居在交城社堂村,在眾多兒孫的陪伴下度過的。到衰暮之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平遙上莊村。1945年秋,老人安祥地離世了,享年87歲。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