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一部分,不僅見證了五千年文化中文字的發(fā)展歷程,更是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使用到成語,甚至一定程度上還離不開成語。
現(xiàn)今的成語大多都是漢語在經過不斷的沉淀后而形成的內容,展現(xiàn)了漢語所表達出的巨大而富有內涵的意思和語義融合能力,短短幾個字往往涵蓋了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個道理、一個典故,這是在歷史的演變中自然形成。
各個朝代的歷史和文化一般都保存在成語之中,這使得成語不僅是人們的用語,還擁有著鮮明獨特的文化特點和時代背景特色。
每一個成語幾乎都有著它的來歷,對于熟知成語典故的人們來說,看到成語便能清楚的知道背后的故事,而對于不熟悉的人們來說,也懂得成語中所蘊含的內涵,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給予后人教育的啟示,往往就是通過蘊藏在成語中,繼續(xù)流傳下來。
提到成語必須要說到歷史文化大省,河南,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們智慧的結晶,而神奇的河南每個地方都有一個成語故事,不得不提的便是出自河南信陽的成語“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的故事
從前,有人養(yǎng)了許多羊。一天早晨,他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大窿,夜里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發(fā)現(xiàn)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窿中鉆進來,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于是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楚裹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長此以往,楚國就要亡國了。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
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結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鄙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xiàn)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看到楚裹王有悔過之心,便借機給他講了這個故事。
莊辛又給楚裹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莊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最后這個故事演變成“亡羊補牢”流傳至今。
成語除了是人們會用到的用語外,背后的故事給人們帶來的教育意義和啟迪也是令人受益匪淺的,它是傳統(tǒng)文化中濃縮的精華,值得我們去學習并深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