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宏,字方大。(邑西北沈家平陸人。)乾隆中監(jiān)生。性愿謹,治家有條。歲乙巳秋稼不登,次年春斗粟數(shù)緡,餓殍滿路??撕昙覂H中貲,振貸非力所及,乃盡發(fā)窖粟,分貯器中,于門外平價出糶。不置升斗,但以斤兩計。貧民持數(shù)十錢來者,亦得合勺,以濟枵腹。藏粟既盡,乃出貲糴他家糶,減價糶之。他粟又盡,復(fù)牽車赴鄰境豐歲處糴粟運歸,平糶如初。至麥熟乃止,一方賴以全活甚眾,論者僉謂其惠而不費云。慮鄰里乏耕具,乃別畜一牛系諸門外,有需用者輒牽之去,日以為常。子興仁、興義,俱監(jiān)生。孫錫齡,武舉人(見《科目表》)。
【釋文】沈克宏,字方大。(邑西北沈家平陸人。)乾隆年間的監(jiān)生。性情樸實謹慎,治家井井有條。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秋天,莊稼歉收,第二年春天的糧價飆升,一斗糧食要賣好幾串銅錢,到處都有鬧饑荒甚至餓死的人??撕旯募揖硟H算得上是中等,想接濟所有人,但財力實在做不到全面賑災(zāi),于是將自家儲藏的糧食都拿出來,用各種容器分裝好,在家門口以平常的價格賣出。而且不用升斗、只按斤兩來計量,窮人拿著幾十個錢也能買得到糧食,以此來救助盡可能多的人。很快家里的糧食賣光了,就出錢再去買別人家的糧食,減價賠本再往外賣;結(jié)果這些糧食很快又一售而空,克宏公就趕車到鄰境糧食豐收的地方,把糧食運回來繼續(xù)按低價出售。終于熬到了麥子成熟,所有人都挺過了難關(guān),依賴他接濟而活下來的鄉(xiāng)民有很多,聽聞克宏公義舉的人都稱贊他不浪費錢財而能施利于人,實在難能可貴。后來,克宏公考慮到鄰里缺乏耕具,就特地準備了一頭牛拴在家門口,有需要的人就牽走去用,這慢慢成了大家都習(xí)以為常的事。沈克宏有兩個兒子:沈興仁與沈興義,也都是監(jiān)生,孫子沈錫齡是武舉人。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