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國之有史,所以明興衰更替之因;族之有譜,所以銘木本水源之恩。因而,歷朝歷代,官纂史志,民修家譜,史譜相融,世代傳承,此乃中華民族獨具特色于世界且綿延五干年之文化根脈也。
吾族先祖本山西人氏,為明朝官府強征移民,遷徙河西戍邊屯田。一世祖自福公從河西何地移籍山丹花寨子東湖已無跡可考,按代輩推算,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落戶東湖,迄今三百三十余年,繁衍十有三代。思我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守成之不易,披荊斬棘,嘔心瀝血,歷經(jīng)磨難,方有今日之基業(yè),家族昌盛,子孫榮光。而今,我族后裔多人從教、從軍、從政、經(jīng)商、務工。子孫遍及京滬蘇川晉魯寧疆等十余省區(qū),皆能在各自崗位上勤奮敬業(yè),各展所長,盡心為國家和地方事業(yè)奉獻力量。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先祖之賢良美德和光輝業(yè)績及生平一直沒有一部家譜記載下來,實屬憾事。慶幸的是,我族先輩六世祖建業(yè)公用木制尊牌記刻先祖名諱,使吾族先祖代輩名諱得以傳承,九世祖仲友公于破除﹃封建迷信﹄焚毀古舊祭物的危難之際抄錄先祖代輩名諱,悉心保存,幸免于難,傳至今日,成為考證先祖世系源流的唯一記載。一九八〇年代,又以紅布謄寫理順,供族人拜瞻。時值二〇〇四年農(nóng)歷十一月初一,吾族后輩子孫在先祖祖塋立碑銘文記述家史,鐫刻源流世系圖,將宗族源流脈絡完整保存。二〇〇八年,十世祖繼銘公,不辭辛勞,走村串戶,多方聯(lián)絡,收集信息,整理匯集了《張氏宗譜》手稿一冊,積累了宗族根脈的許多資料,為日后修編家譜打下了基礎。
于是,就﹃世系脈絡﹄和﹃修譜脈絡﹄,對我族后人而言,均為幸事。我族世系脈絡清晰、歷代可數(shù),薪火相傳,幸其一也!雖不見成套成本家譜,但我族歷代先公對宗譜纂修重視之意愿,一脈相承,幸其二也!我族先輩尊祖敬祖之心日月可鑒,可贊可頌!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發(fā)展加速,族人因求學、就業(yè)、經(jīng)商、外出務工等奔走東西南北,落籍大中城市,大部分宗親遷居縣城,原村莊族人日見其少,作為一族之宗親,更恐多年之后與族之本源失去聯(lián)系,致使后人不知家族之根源,族眾不知先祖之艱辛,同本一木之枝葉,同源一水之分流,他日相遇而不相識,豈不痛哉?目前,縣域周邊許多族戶,均已纂修(或續(xù)修)了家譜。有的家族,在改革開放后已經(jīng)兩修家譜了,故我族修譜已顯晚矣!況且,我之父輩均已作古,父輩同齡侄孫也多已謝世,更多更詳關于先祖的記憶已經(jīng)無法聆聽敘寫,成為我族修譜之無盡憾事!因此,修編我族家譜乃緊迫非常之事,亦是諸多先輩之夙愿,更是我等后輩所擔之重責。
時值二〇二〇年春,我在四川綿陽過春節(jié),族侄文銘致電問候,談及修編家譜之事,我即提議由他擔綱家譜編纂。作為家族中的第一個大學生,且具有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背景,從教多年,具備修譜的條件和能力。況且,文銘早有編纂家譜之意愿。于是,欣然應諾,主動擔當起修編家譜之重任,啟動了修編家譜事宜。文銘雖身居江南富庶之地,但心系故鄉(xiāng)宗親,在先祖幾代缺乏資料,信息不全之情況下,頻以電話、微信聯(lián)絡族人各輩,詢問交談,了解情況,收集信息;爾后精心撰寫,梳理纂輯并多次考證核對;同時盡力之所及,多渠道托關系,獲取缺失信息。耗費了時間,付出了心血。族中幾位年長的兄長、族侄積極提供所知先祖的情況;各位族親、晚輩及時收集傳輸信息,選送文稿,協(xié)力支持家譜修編,歷時兩年時間,編纂完成了《張氏宗譜》。先輩三百多年來遷居繁衍的歷史和一脈相承的淵源,煥然再現(xiàn)。沿波討源,條理清晰,序長幼,別親疏,樂天倫,睦宗親。承上,正本溯源,追憶先祖,告慰列宗,遺澤千秋;啟下,昭示子孫,不忘根本,見賢思齊,繼往開來。此譜不僅是族人智慧、力量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xù),更是我張氏一門家風、家魂的砥礪和升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可嘉可賀!
《宗譜》纂成,以使先祖遺德昭傳于后世,先祖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和忠厚淳樸的家風得以傳承和弘揚。從而,激勵我族后輩子孫,仰承祖志,奮發(fā)有為,緊跟時代,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而奉獻,為燦爛的人生而拼博,為家族的昌榮而添彩!
是為序。
九世裔孫 仲文 謹序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