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編續(xù)《家譜》的宗旨是,勘正補闕,尊祖,敬宗,收族。
二、族人的收錄范圍,凡根源于上城、東街的汪姓人,包括梁旗、汪臺、東賀溝、峁上堡、貓兒川等及遷出縣外,省外之汪姓人。
三、上譜人員的原則:
1、上譜人員只收錄本族男性公民。
2、凡獨生子女,男女均上譜。
3、對于招贅的女婿,只記女子名,如女婿改為汪姓者,均可收錄入譜。
4、對于女婿所生子女,只記汪姓子女。
5、對社會,及對族人有突出貢獻者,均可收錄入譜并記其簡歷。
(《成縣汪氏族譜》世系展示)
序
俗語云:“惟有千年宗家,不見千年親家?!笨贾媳蓖羰?,分分合合,實“千年宗家”之謂也。
汪氏之先,乃魯成公次子,出生時兩掌有“左王右水”之紋,因名曰“汪”;其孫誦,以祖父名別為汪氏,并尊其為汪氏始祖。始祖受封于穎川(今河南太康縣),號曰穎川汪氏;誦公于公元前500年郟谷之會時臨危受命,任魯都司馬,駐守平陽(今山東泰安市),因得平陽為郡望。傳至三十一代有文和公南遷會稽,為江南始祖;三十六代道獻公始居歙州,為歙州始祖;四十四代世華公于隋末割據(jù)江南六州,建立吳國,武德四年歸順大唐,授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總管,封越國公,權(quán)傾一方,威重江南,形成新安望族?,F(xiàn)今海內(nèi)外姬姓汪氏,均為華公及其堂弟鐵佛公后裔也。
華公有九子,其三子名達,調(diào)任甘隴,襲封:越國公;達公次子處惠襲父爵駐守河西。
于是汪姓中心北移,經(jīng)唐王朝審定為河西望族。嗣后,達公長子處哲公后裔和華公、鐵佛公后裔均居以徽州為中心的祖國南方瓜綿蔓延,也稱南汪;處惠公后裔則居以漳縣為中心的甘隴大地繁衍生息也稱北汪。
唐末迄宋,南北二汪互不交通,或晦或顯,各自浮沉。金朝末年,北汪有世顯公率部歸唐,以軍功擢便宜都總帥,統(tǒng)管秦、鞏二十余州軍政事務(wù),有元一代,其家族輝映甘隴,寵及天下,成員封王者三、封公者十,是為隴右望族。其家族勢力范圍達陜、甘、青、川等西部地區(qū),又稱西汪。
元至正五年,禮部尚書澤民公與北汪在燕京實現(xiàn)通譜。這是自安史之亂以來南北汪氏的首次牽手,歷時五百余年矣。明永樂間,世顯公七世孫福創(chuàng)修《漳縣汪氏族譜》,北汪有了更為詳實、完整的族譜。
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南汪在黃山市成立了汪華文化研究會,北汪在漳縣成立了汪氏文化研究會。通過《汪氏宗親網(wǎng)》這一平臺,兩會實現(xiàn)了元末以來的再次牽手,時序又歷六百余年矣。然而,當代之人對北汪身世提出質(zhì)疑,認為是攀親南汪。其考證資料以正史說事。然辨其思路,則惟正史則實,非正史皆非,此恰恰是官學(xué)專家學(xué)者之所困也。正史與家譜結(jié)合,祖?zhèn)髋c實物互參,才是研究姓氏的正途??急蓖糇冞w之史,脈絡(luò)清晰可辨,考據(jù)愈發(fā)明晰。兩會的交流有力的促進了對南北汪氏歷史的研究,許多領(lǐng)域也有了新的突破,進一步證實了南北汪氏同源同根,疑為汪古,實乃唐末吐蕃強制部落化所致也,故曰:北汪非汪古族,實為汪華之裔矣。正所謂:兩顆奇葩耀南北,尋本原來是一家。
處惠公后裔在漳縣不斷壯大,族人枝葉展布,先后遷至成縣、秦安、隴西諸縣,天水秦州汪氏,則其中一支也。今有淵明、孟祿公多年致力于《秦州汪氏通譜》的編纂工作,擬于西歷年底出譜,淵明公囑予為之作序。自揣人微言輕,不敢應(yīng)承,夸言之甚切,作為同一血脈宗親,欣聞同胞不懼辛勞,踴躍修譜,敢不奮然驅(qū)筆?南北汪氏,遙相呼應(yīng)千年宗親,同祭一祖,能為之序,真幸事也。
黃山市汪華文華研究會副會長 興吾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日
來自《秦州汪氏宗譜》
(《成縣汪氏族譜》彩頁展示)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