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李氏宗譜序 <譯文>
我家族從太常公李斌以來,將近九代人了。子孫繁衍眾多,日益興旺。可是,祖上都是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沒有巨大產(chǎn)業(yè),又不能做工經(jīng)商、從藝學技;而又都生活在鄉(xiāng)野,厚重樸實,缺少文化,不能經(jīng)常跟其他宗親相互聯(lián)系,時間久了就使得家族親情關(guān)系日漸疏遠。
從前,生活在京都時,曾撰寫過先輩的小傳一篇,四位貞節(jié)烈婦的小傳一篇,合編為一套并刊印。我的先輩過世己很久了,無法深入考證他們的事跡,而又慚愧自己沒有才能,不能敘寫先祖遺留下來的美德、有骨氣的傳聞宣傳于世人,而又擔心詞語不當,將傷損到我們祖宗的真實性,那造成的罪過就更加深重了,所以,僅僅做這樣淺顯的陳述。
然而,如果我們族人家中都有一本這樣的書(家譜),追溯家世的源流,探求原委,看著家譜,緬懷先祖,那么,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孝悌的念頭,可以油然而生,難道不在這家譜里嗎?如果說單獨詳細地追溯自己的本源,比如像歐陽修、蘇洵族譜那樣,那是我李蓘做不到的。
隆慶壬申(公元1572年)十月云孫李蓘鄭重獻上。
二序;重刻李氏族譜序<譯文>
我李氏子孫更是稱得上多了,突然遇到卻互不認識。子孫之多是令人高興的事,可是,多到了互不認識,也只不過是陌生的路人罷了,也是令人憂慮的事。之前,大哥太史公曾經(jīng)為家族修譜刊印,至今已有十幾年了,子孫當中應該續(xù)入家譜的又有四、五十人(原文中的輩是刻版錯誤)。我才編輯了這本家譜,并附錄了順陽李氏世紀、太史公冥仕文昌院和祭文。為了存留先祖的一些事跡和世系,而且讓后代子孫能從這本家譜中了解先祖功德,理清他們的世系輩分。從前許多大大小小的文人墨客,用他們的詩文歌頌周王朝,而周王室的繁盛就像淮河水一樣永遠流淌?,F(xiàn)今順陽川丹江河附近鄉(xiāng)村一帶,我們祖上的恩德,也如同丹江水一樣流衍久遠而永無止境。凡是我族的子孫后代,將有可能被其他人冒名頂替??!因此,也不妄有這本家譜!
萬歷甲申(公元1584年)八月,豐收時,刑部清吏司主事李蔭撰寫。
五序;重編李氏宗譜序<譯文>
家譜,就是記錄列祖列宗及家族眾人基本概況的書籍。內(nèi)鄉(xiāng)順陽,從明朝初年太常公以來,我們李氏家族非常興盛。明末大亂,我們的家譜遭遇戰(zhàn)火焚毀,僅僅存留下一些殘破的書簡和石刻碑文。小輩之健有幸生長在城市(內(nèi)鄉(xiāng)縣城)七十年,當年族人避亂逃離家鄉(xiāng)的時候,還見到我們子孫后代科考中舉的一個接一個,這就不一一說了。
崇禎癸酉(公元1633年)以后,順陽川遭兵匪焚燒殺戮殆盡,田園荒廢,長滿了樹木雜草,好像遠古時代的洪荒世界一樣,渺無人煙。我們李氏族人也是所剩無幾,躲避在山澗河邊。大清建國后,得以生存下來的族人才陸續(xù)回到家鄉(xiāng)??硺涑G草,修復房屋而安居下來,迄今己有五十多年了。
家族中一些老人漸漸去世了,而后代子孫繁衍漸多。之健我時年七十七歲,所幸當年耳聞目睹了我們家族的興衰,若不盡力抓緊時間續(xù)修家譜,恐怕時間久了就無法考證了,漸漸地族人變成陌生路人?,F(xiàn)在,我們家族的老少青壯,不到一百人,還是五服以內(nèi)的近親。之健我住的地方與這里相隔甚遠,不能朝夕與族人相聚,高高興興在一起論家常,暢敘宗親之情,所以,急需查明各家本源。先輩們編輯家譜的意思,原本就是用來確定長幼、明確輩分、敘說血緣關(guān)系的距離遠近,杜絕混淆錯亂的現(xiàn)象,和睦親族,學習禮儀,以傳久遠,先人們的功德恩澤維系家族關(guān)系,難道不是很重要嗎?如果家中沒有家譜來說明、考證宗親關(guān)系,即使是一家人卻沒有紐帶關(guān)系,就將有后世子孫冒犯祖宗名諱,就有兄弟之間做些糊涂之事。宗族間有誰家舉辦紅白喜事,卻不相互告知,那么,世世代代所遵守的家族規(guī)矩,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依據(jù)原譜內(nèi)容剔除其繁瑣重復,選取其精要,添續(xù)那些沒有入譜的后人。又補敘了世系宗派的圖樣,代代都有排行次序,使后人各自能夠具體地知道自己岀自哪房哪支,不至于混淆了。另外,添續(xù)了李氏源流記、大人疑辨、太史公實錄、鄧州李氏宗譜序,從而理清了本源。我又記載了李四府君好學先生李敏的墓志表、安慶公李貴的小傳、李辛二侯的事跡錄、西鄉(xiāng)公墓志表、順陽李氏記、王氏貞烈碑記、李氏十節(jié)婦傳。我李家不只是男子忠心報國,孝敬宗長,而且,女人也品德高尚、遵從道義,恪守婦道,舍身取義,可以與日月比光輝?。⊥瑫r又收集了我李氏有功名人的表彰文書,合寫成了一本。我們族人看到這本家譜,就知道我們李家的光榮歷史。至于家訓家規(guī)方面,朱子(小學)中的治理家庭的格言、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規(guī),這些前賢們已經(jīng)寫的很詳細了。附錄了《蘇氏族譜亭記》,讓后人讀了之后警示自己。古話說得好,有賢才的人出現(xiàn),國家將要昌盛;子孫后代有才能,家族就會壯大。這些話的道理在于,做人要積德行善,努力做到不辱沒祖宗,不光是知道驕矜自大,夸耀先祖和自己的功績的輝煌歷史。希望與我的族人們共勉!
康熙丙子年(公元1696年)三月,李之健敘述。
六序;重刻李氏家譜序<譯文>
我們李氏家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人說我們是漢將軍李廣的后裔,也有人說我們是唐朝西平忠武王李晟的后人。漢代將軍李廣之后,無法考證;唐朝西平武忠王李晟生有十三個兒子,他們的后人散居在鄧州,也不得而知。年代久遠,無法考察識別。只有一個傳說,說是唐朝的時候,我們李家有人在鄧州做官,見這里山青水秀,民風淳樸,就安家在這里了。
到了唐朝滅亡,大宋朝逐漸興起,到了宋光宗時,李氏有兄弟四十八人,共三百多口人,一起生活,同灶吃飯,沒有分家,因此號稱大戶人家。到了宋末之亂時,我們李家族眾遭遇戰(zhàn)禍,無法生存,各自逃向各地,大都無法考察識別。唯一能夠考證的是,上一世祖叫李成。李成有兩個兒子,仁卿和義卿。李義卿的兒子叫李寬甫,李寬甫的兒子叫李威,李威有三個兒子,分別叫李善、李良、李升,李升的兒子就是文達公李賢??墒?,李仁卿的后代無法考證,我李泰運的結(jié)論是,我們順陽川李官橋的這一支就是李仁卿的后代。順陽川李氏始祖太常公李斌,就是李成的第四代世孫,是文達公李賢的族叔。明朝初年,從鄧州長樂林遷移到內(nèi)鄉(xiāng)順陽川,李斌是第一世,生二世祖李敏(李斌一共五個兒子:即恭、寬、信、敏、惠),李敏生三世祖李貴(另外四個兒子分別是質(zhì)、貞、貫、實),傳了幾代,子孫后代日益眾多。如果沒有家譜延續(xù)這種世系關(guān)系,李家族人就會淪為陌生人。所以,明朝時,六世族太史公李蓘、比部公李蔭曾經(jīng)修譜并刊印,七世祖御史公李云鵠又續(xù)修并刊印。清朝初年,七世祖李云鵡、八世祖李之健又第四次第五次續(xù)譜并刋印。到今天己經(jīng)一百七十年了,子孫后代應當續(xù)入家譜的人,多的數(shù)不過來。我就抄錄完畢舊譜,又續(xù)編了各房各門分枝,讓后代子孫能具體知道自己的本源,而不至于混淆了。
噫!晩輩李泰運,慚愧才疏學淺,不能繼承先輩的遺愿修好家譜,為先祖爭光,為后代造福。只希望在家譜輯錄之間,使我們興旺發(fā)達的李氏家族的族人們永遠相親相愛,不至于混同陌生路人。而且,祖宗的功德可以延續(xù)無窮啊,孝子慈孫們敬仰繼承先輩的情感和其他家族對我們家族的評說,是無法替代家譜的作用。因此,寫了這篇序言。
咸豐丁巳年(1857年)十月吉日
第十四世孫泰運熏香沐浴叩首敬撰
七序;繼修宗譜序<譯文>
聽說,人的根本在祖先,不忘根本,除了家譜還有什么能說清楚呢?所以,家譜,就是用來說明世系、支派,決定長幼尊卑,正名分,排列輩分次序,敘述宗族間距離遠近的典籍,昭示給忠實的族人們和睦相處,而不至于混同陌生的路人。
況且,我李氏家族的人,有史以來,科考高居榜首,出任顯達官職,有祖先浩蕩恩德的蔭庇,美名遠揚,達官貴人至今綿延不絕,怎能沒有家譜來考證這些歷史,讓幾百人家不知道祖宗的名號,辨不清族人們的長幼輩分呢?
雖然就修續(xù)家譜一事從現(xiàn)在才開始,但先輩們一個接著一個的修續(xù)已經(jīng)很久了。只是咸豐丁巳年至今一百七十年不曾修譜,而老譜已經(jīng)遺失殆盡。
我的父親是個秀才,叫李泰運,擔心時間長了家譜不能延續(xù),就挨家挨戶訪問抄錄世系,族人們竟然很多不能記起祖宗的名諱。我的父親沒辦法,就到處尋找祖宗的墳塋,找啊找,最終沒有找到有用的文獻資料。又到古廟、道觀里尋找有價值的歷史線索。不知費了多少心思,受了多少磨難,殫精竭慮,才最終理清并確定了族人的世系輩次關(guān)系的刊印樣件。可惜的是,刻版尚未做成,賊兵卻突然來臨,于是,先父的修譜樣件完全遭到了戰(zhàn)火的毀滅,先父多年的心血竟然沒有留存下一點。
今年春天,族正說要修家譜,命李滄和李渲重敘,我族堂兄明林以及族人們,都參與了這件事,并責成我義不容辭參與。于是,我就把先父抄錄的家譜草底拿出來交于他們,又在新譜中續(xù)入了沒有記錄在家譜中的族人,請師傅重新刻版印制。后來,大家商議讓我作序。我原本是不能續(xù)修、作序同時兼有的,何況先父的家譜續(xù)修手稿比較齊全,我怎能冒認此功。怎奈先父的手稿中觀點(或做法)族人不太認可和贊成。我竟然不考慮自己的知識缺乏與淺薄,恭敬地寫下了淺顯的見解。
如上所說,即使會留給族人們很多戲謔、笑料,也希望后人們能夠明察。
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小陽月(十月)
十五世孫有光沐手頓首恭敬書于皓月亭書屋
七續(xù)補序;再補李氏族譜序<譯文>
家譜,原是用來記錄列祖列宗的名譽和地位的,而且用來記錄列祖列宗的德行和功業(yè)。也不僅記錄列祖列宗的名譽地位、德行功業(yè),更是用來增補后代的分枝派系的。然而,名譽地位、德行功業(yè)都已經(jīng)是那樣的了,那些情況容易顯露;增補分枝派系是需要探查并梳理的事情,其族人的住地很難查找,信息難以收集。為什么呢?因為有些族人幾經(jīng)遷徙而不知住處,再就是路途遙遠,暑熱冬寒,輾轉(zhuǎn)奔波非常辛苦。如我李家的家譜,太史公李蓘創(chuàng)編,比部公李蔭繼修,以及后來李云鵠、李云鵡二位先祖重修。在家譜的字里行間蘊藏著前人教育感化后世的恩惠,顯然,目前不需要問他人就知道了。
從康熙年間八世祖李之健修補家譜之后,遭戰(zhàn)火焚毀,族人們盡數(shù)四處逃散,沒有人走上仕途,也沒有人顧及種地,肚子都吃不飽,誰還去考慮禮義教化??!竟然到了一百七十年家譜都不曾修補的地步!這個時候,我們李家人都很窮,而且性情愚鈍,竟然大都記不得祖宗名諱,這種衰敗是多么令人難堪呢?咸豐丁巳年間,我的先父秀才李泰運,眼見紅巾軍逆賊揭竿而起,害怕族人們再像以前那樣逃散,不忍心坐視重蹈覆轍,就想重修家譜,不辱沒祖宗的功德。怎奈人們中有很多不知道上三代的名號。沒有辦法,先父遍訪墳塋,到寺院、古廟、道觀收集有關(guān)資料,參照校閱,慎重比對,辛苦了好幾年,終于能夠盡數(shù)理清。聘請了師傅刻版刊印,希望永久保存。誰也沒想到,譜版還沒有刻成,賊兵卻突然降臨,家譜樣件焚毀一空??上Ъ腋敢簧钠D辛,竟然沒有一點功績留存下來。唉,天意就是這樣!人的命運就是這樣!回憶到這些過往,不由得潸然淚下。暗自慶幸,家父還有手抄本留給我,于是得以刊印。
到今天已經(jīng)滿三十年了。幸運的是,現(xiàn)在族長傳到了李鳳輝,族正傳到了李汀榜、李輔興、李榮昌這里,他們幾位謹慎整理,毫無私心。常常想到,緬懷祖宗功德的最佳方式,莫過于續(xù)修家譜。于是,大家提議補修,這已經(jīng)成為全家族間的重要任務(wù)。修補家譜,大家邀請我參加,我感受到了各位的好意,那就是增補續(xù)錄分枝、派系,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F(xiàn)在找到了,那這全族的公事,就不能不做,以成為后人處事的榜樣!因此,我寫了這篇序言。
光緒乙未(公元1895)年吉月豐收時
十五世孫有光代鳳輝、汀榜、輔興、榮昌謹識
八序;重編李氏宗譜序<譯文>
我順陽李氏,明朝初年由鄧州遷居順陽,迄今已六百多年了,所有轟轟烈烈之祖功宗德,都在家譜中所著。眾多孝子賢孫考查輩分是否混亂,都依賴于家譜,也只有家譜能夠說明白。我李氏宗譜世代支派輩分明確,是許多先輩們先后做了幾次修譜的結(jié)果。其間世世代代的忠孝節(jié)義,跟那朝廷的封賜詔文以及世代世系圖次清清楚楚,象日月星辰一樣明亮,可以說是非常完美。可惜,在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順陽突遭兵禍,民國二十年、二十四年連續(xù)遭受水災,竟然使各家的家譜損毀殆盡。并且上次修譜距今已經(jīng)有四十多年了,李氏后代的信息需要寫入譜中更是不少。此時,如果不抓緊續(xù)修家譜,那么族人們漸行漸遠,親疏輩分難辨,同為一家人卻淪為陌生人,不但有愧于先祖,而且也對后代造成無法補救的損失。所以族長族正等賢士再次讓輔綱我重敘家譜,以達到承先啟后之效果。輔綱自知才疏學淺,不敢冒昧擔當此任,怕留給家族眾人譏笑。但敘修家譜是家族的大事,我義不容辭。
于是,我在干完本分工作之外,邀上族正華甫公,先把原譜抄錄下來,再把各門各支派各家人員造冊登記。再由澤田公到西陜寨根弄清榮公后代需要入譜情況,并繞道去苑(堰)莊添續(xù)了太史公后人的基本情況。又由華甫公親自去了鄧州李河挨門挨戶登記綱公派下后代的一切情況,并續(xù)入譜中。鄧縣南祠堂的文達公李賢的后代和北祠堂文定公李永茂的后代,經(jīng)我輔綱分別寫信詢問,先后都把信息寄了過來。鄧縣花園街北頭的刑公后代,及鄧縣湍河北李大健的后代沒有登記續(xù)入,暫時按照原譜所寫內(nèi)容一一照抄下來。鄧西十里廟,于清末時由李泰運認定為同一家族,而沒有列入譜中,支派則另載后幅。以上各支派都一一按次序編續(xù)匯輯付印。這樣,我們家族人都知道本源,且相親相愛而結(jié)合成一個大家庭,豈不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至于我輔綱,生性粗魯,向來缺乏認真細致,對于我編寫的各支派世系,難免會出現(xiàn)遺漏和錯錄現(xiàn)象,希望我族后起之秀隨時補充、更改扶正,我非常感謝!
另外老家所留下的影壁墻,因為年代久遠,已有倒毀的危險。祠堂大殿及門樓都已破損。今年冬天家父盛齋公,組織眾族人也已分別監(jiān)督修復一新,非常壯觀,這里和譜序合寫在一起了。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十月吉日
十七世孫輔綱紀三謹識
族長(蔭生)冀唐虞岑
族正:有榮、華甫、盛齋、輔西、金亭、輔賢、輔書、榮學、文軒、明文、子彬
八續(xù)補序;添敘寨根宗派記<譯文>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全家族因我們家譜,多次遭遇兵匪及水火災禍毀損殆盡,故而有重修家譜倡議。大家一致推舉輔綱我辦理此事,我接受了。雖知自己才疏學淺,但不敢不盡心盡力。一直以來聽祖輩講,明朝末年,我們順陽川李斌后代有一支遷到了西陜寨根,后代興旺發(fā)達,成名成才的很多。只是因為路途遙遠,相互之間沒有很好的關(guān)照和交流,這次修譜理所當然地應該添補記錄。以后要相互往來,知道尊卑長幼,由疏遠變的親近,經(jīng)常聯(lián)絡(luò)感情。重修添續(xù)李氏家譜,使我們李氏這個大家庭能夠團結(jié)在一起,豈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大好事?我們當即寫信征求寨根族人的意見,他們家族理事忠勤、宗軒、浩然迅即回信說:“我們寨根這一支老家是順陽川高崗的,是八世祖李榮遷到西陜寨根,現(xiàn)在我們后代繁衍很多。對于合并續(xù)譜一事我們非常贊成?!钡诙昵锾旖?jīng)商量后,讓澤田公拿著譜前往寨根,并將其后代按支派、輩分敘入順陽李氏族譜中。澤田公在寨根期間受到忠勤、宗軒、浩然眾多宗親誠心以禮相待,真不愧是一個家族一家人??!澤田公在寨根一個多月,將敘好的家譜底稿帶回順陽老家,經(jīng)匯編后刋印,并將添續(xù)經(jīng)過記敘下來。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八日
十七世孫輔綱(紀三)謹識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