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古鎮(zhèn)位于湖州市南潯區(qū),地處江浙兩省交界處。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zhèn),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鎮(zhèn)。經(jīng)過上百年的風雨,江南古鎮(zhèn)南潯不少門樓已經(jīng)破損。所幸“四象”的家訓家規(guī)家風還在,他們的后代子孫傳承和弘揚好家風的精神還在。
劉鏞白手起家,憑著勤勞和智慧成為南潯“四象”之首富。按一般人的想象,這日子不知道該如何穿金戴銀、花天酒地了。恰恰相反,劉鏞對世道、對自己,始終都有很清醒的認識。時時以當年的艱苦生活及祖先的家訓自勵,不愿過多地享受,而寧愿多做善事。
劉鏞主要的家訓內(nèi)容:
道德修養(yǎng):劉鏞強調(diào)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 兒孫。施恩無念,受恩莫忘。
行為規(guī)范:劉鏞提出了治家格言,如禁奢侈,戒淫蕩,一切非禮之事,絕念不為。
家庭關系:劉鏞認為兄弟恭,姐妹親,端正門風。夫妻吵架盡量不要讓孩子聽到,免得孩子恐懼。
教育理念:劉鏞認為每個家都不一樣,也不一定是典范,所以我不能說要孩子傳承家的精神。但是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不可以忘本。
生活態(tài)度:劉鏞提出了勤儉持家,努力奮發(fā),建設美好家庭的理念。
職業(yè)選擇:劉鏞提出了男人耕讀買賣,女人紡織殷勤的觀點。
社會行為:劉鏞提出了每日開門兩扇,要辦用度人情。自食油鹽柴米,總要自己操心。一家同心合意,何愁萬事不興。
南潯“四象”之張氏一門,走出了兩位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民國奇人”張靜江,一位是帶著山海般的財富走向市場和書齋,成為傳統(tǒng)商人和文化人的張石銘。張家所倡導的“世德作求”的儒學理念和家風文化,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弘揚和光大,這正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薪火相傳之價值所在。
張石銘家訓的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世德作求:這是張石銘舊宅門廳前方的一幅刻字,由晚清藝術大師吳昌碩所篆。這句話出自先秦的一首古詩文《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逼浜x是后代的德行要匹配得上先祖才行,這是張家的家訓。
積陰功:張氏望族的家訓還包括積陰功,即通過積累善行來為后代積累福德。這不僅僅是廣施厚賚,而是在日常的念慮之間常存利物之心,天地神明共鑒之,將來福澤近則及于身,遠則及于子孫。
儉以養(yǎng)德:張氏家訓還強調(diào)儉樸的重要性,認為儉是美德,禮是與其奢侈不如儉樸的圣訓。近世富貴之家往往競以奢侈相尚,但不知作法于儉,尚懼其奢。因此,張氏子孫應從飲食、衣服、宮室、納聘嫁女及壽宴喪祭等方面都以簡約相尚,但無失之太嗇。同時,應避免侈言以招尤,侈行以招辱,這些都是儉意的表現(xiàn),可以垂范后人。
南潯“四象”之一的龐家發(fā)跡致富后,牢記祖上遺訓,繼承了“德”“善”的家訓家風,開設藥店,凡窮苦人家無錢贖藥的,分文不收。這在當?shù)乇粋鳛槊勒劇?/span>
南潯“四象”之一顧家第四代中最杰出的人物是顧乾麟,顧家的絲行在第三代手中出現(xiàn)了衰敗,至20年代,顧乾麟的父親顧叔蘋病故時,顧家已負債3.7萬兩銀,當時顧乾麟年僅17歲。顧乾麟謹遵父親的遺訓:“一個人不能無錢,不過錢要賺得正大,用得光明。不要被錢利用,要利用錢。得之社會的,必須還之于社會”。他不僅重振了顧氏家業(yè),而且以創(chuàng)辦中國歷史最長、受獎學生最多、設置學校最廣的“叔蘋獎學金”,名揚中外。
今天,我們重拾這份傳統(tǒng)精神力量,充分激發(fā)“最美家庭”的乘數(shù)效應,無疑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