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致的家風家訓~家庭的希望在教育,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國家的希望在教育。故人們把辦教育譽為「希望工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刁相遠」。它告訴我們,小孩子在蒙童時期就像張白紙,由于接受不同的教育而相去甚遠。所以人們把對蒙童的教育稱為「啟蒙教育」在訓蒙時期,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要內(nèi)容的成套教材。使蒙童在涉世前,就得到良好的啟德、啟智教育,為將來繼續(xù)深造或步人社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倫理和文化知識基礎。
家風家訓 希望在教育(觀百家講壇有感)
近日,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由遼寧師范大學喻大華教授主講「道光及鴉片戰(zhàn)爭」,其中談到清朝皇室十分重視對后代的教育,發(fā)人深省。清朝是由東北人關的游牧民族(滿族)打敗明王朝而君臨天下的,他們過去「只識套弓射大雕」。人主中原后,滿清的歷代王朝深刻地認識到,要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就必須讓未來的接班人,熟悉與掌握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以其德オ兼?zhèn)洹⑻羝鸾⑷f世不朽之業(yè)的重托。所以在呈官王府里,設有專供太子及王公子弟讀書的書館。他們搜羅出版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典籍,聘中外名師,對子弟嚴加教育。在學習時間安排上,學童上午四點人館學習文化、下午練騎射,日復一日,談吐有節(jié),得心應手。所以清王朝十三代皇帝「大都節(jié)欲慎行,廉潔動政,出現(xiàn)了一百余年的康乾盛世。至于到了晚清,特別是碧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人侵,國運日衰。民不聊生、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不做贅述。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重視教育下一代的生動事例不勝枚舉。春秋時的孔丘,戰(zhàn)國時的趙太后,東漢時的馬援,三國時的諸葛亮,盛唐時的韓愈,明清時的朱熹曾國幕、還有近代堪稱國學大師的梁啟超、王國維、魯迅、胡適等,都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可是,忽視對后代教育的也大有人在。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王朝的君主劉裕是個很有作為的歷史人物,可是他只會打仗,對子弟疏于管教,在宋王朝的五十九年中,王宮貴族子弟一再上演骨肉相殘的悲劇。
以上即是錦秋文譜為大家分享的家風家訓,若想了解更多,歡迎聯(lián)系錦秋文譜王編輯:18530831893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