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侯氏族譜郡望堂號內(nèi)容里,有這樣一篇文章,有關(guān)講述碑的常識,主要講解了碑|基碑|墓志常識。
碑:本是宮廟標(biāo)識日影以計時辰,檢系牲口供祭禮的豎石。初無任何文字符號,后來人在此石柱上刻字記事,從而產(chǎn)生了碑文。早期的刻石碑文簡短古奧,以韻成文。東漢以后勒石刻碑之風(fēng)大開,碑文也有了変化,形成了前有序后有銘的體制。序用散體,銘則以押韻為常勢,散體中分雖名日序,但實際上是碑文的主體,銘文在后面而不甚重要。所以后代有些碑文干脆不設(shè)銘,碑銘一般以敘事為主。不進究議論。
基碑:碑是用于記功銘揚的,而基碑則是刻死者生平事跡的,其使用范圍比碑窄得多。封建時代官吏的墓碑,是立在墓前道路上的即神道上的,所以又稱神道碑。墓碑本來是立于墓穴前的木樁,上有孔,安置有轆轱,系有繩索,用以吊棺下葬的。秦、漢人又把死者的功業(yè)、事跡刻在這種碑上,井以石易木于是形成了基碑。古人以基碑、基碣、墓表并稱、其大致分別是:墓碑,初為木制后為石制。形制較大、碑的上方稱碑額或碑首,初為一體,后成為兩截。五品以上的官吏方可立碑,螭首龜蚨。基碣,形制較小,是碑的別稱,五品以下可立碣,圭首方蚨。沒有官職品位的人可以立表,立子墓前,是敘其學(xué)行履德、以表影子外的意思。墓表一般不設(shè)銘。至于庶民百姓,僅用墓磚刻其姓名而已。
慕志:志亦作,即記識、記載之意,是專門記敘死者的功績、事跡的。起初人們是把范者姓氏、世系、爵里、行治、壽年,卒葬年月以及死者的子孫的名字刻在石上,埋在墓前三尺遠(yuǎn)的地方,以防陵谷變遷后,后人無法識辨,所以又稱埋石、壙銘、壙志等。但那時的墓志還沒有形成專門的文體。所謂碑志,就是以碑記事,是碑文中的前部分,用散文寫成。銘:稱頌辭,原系銘刻意,碑銘是碑文中的韻文部分,用以概括全篇。序就是志。有志有銘,有志無銘,有銘無志,都是可以的。后來就形成了以志為主,以志為中。心的前序后銘的體例。表:就全是散文,后面就再沒有韻文了。此前的幕志多是文言寫就,今人及爾后之人,倘不是專門研習(xí)過古文者就較難明其碑志就里、因而今人寫碑序宜盡力做到淺顯易懂。否則,便先去了做碑的意義了。
以上即是侯氏族譜對碑|基碑|墓志的名詞解釋。多多關(guān)注錦秋文譜,對家譜會更加了解。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