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做事,其過程總有一些很有意義的故事,記錄下來作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后人。
張昭勇生于一九七四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與同齡人并沒太大區(qū)別,他的曾祖、爺爺都是文化人,雖到了狠能才這輩沒有教書,但文化基因仍在傳繼,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其身上也留下了時代的烙印,六歲年幼時期的記憶,一年到頭養(yǎng)一頭豬,一半要上交食品站,家庭生活困難時期,也得到鄉(xiāng)鄰的互幫互助,七至十二歲,他在村小學上學,由于勞動力不夠,父母整年辛勤勞作尚不能滿足一家人的口糧,家境依然貧寒,九歲多時,母親不幸摔斷了腿,為給母親治療,父親起早貪黑,以耕種為本,父母親那樣艱辛,張昭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小小年紀,他又能怎么樣呢?他到水田溝抓魚、捉黃繕拿到集市去賣了給母親治療和貼補家用。對奶奶的愛,至今他都無法忘記。奶奶菩薩心腸,雖然裹小腳,但行走做活都不比誰差。
十歲那年,一次奶奶趕集回來,媽媽說奶奶生病了,話都說不清楚了.昭勇站在門口看見奶奶躺在床上,他說,奶奶,你怎么了?奶奶沒說話,只是抬手示意買了糖果,叫他自己拿了吃,等吃著糖果,看著奶奶的樣子他再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沒想到第三天,奶奶往生了,享年七十五歲,對奶奶的離去,全家都非常悲切。依照農(nóng)村風俗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張昭勇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他有膽量、對走過的路記憶比較清楚。
奶奶往生時,他獨自跑了幾十里路跪拜告知親戚這一消息。
十二歲那年,他小學畢業(yè),由于家庭貧困,被迫早早踏入社會,離開學堂的張昭勇又能怎么樣?只能回家?guī)透改缸鲲垺W柴、喂豬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別的什么也做不了,便由媽媽介紹到堂伯伯張能輝的理發(fā)店做學徒,不到一年,就學會了理發(fā)的基本技藝。一九八九年,隨鄰居前往甘肅省兩當縣太陽鄉(xiāng)前川村原始森林尋找、采割天然漆(俗稱土漆)七個多月。
此時,要吃飯穿衣,就必須走出去。的念頭已悄悄在他心頭發(fā)芽、滋長。想要過好日子,就得找個能掙錢的好工作。他聽發(fā)小楊洪云講,有家鄉(xiāng)人在云南開磚瓦廠,要不要過去?
一九九0年,張昭勇與老鄉(xiāng)一塊來到彌勒新哨,在一家磚瓦廠做小工,但沉重厚實的泥坯豈是他吃得消?很快,又從新哨徒步到開遠市,在一家餐館做勤雜,旋即又到省建八口一處建筑施工隊打工、學藝,參與開遠化肥廠的擴建工程,由工頭宋大毅安排他的日常工作。
第一個月發(fā)工資時,老板一分錢都沒有發(fā)給他,張昭勇問老板,怎么不發(fā)工資給我?老板惡狠狠地說“你每天在我這里,你的吃住就是你的工錢,最后,老板給了他三元錢,說這三元錢是看在老鄉(xiāng)的面子上給的。
吸取第一次拿工資的教訓,他認識到要先談好待遇,談待遇時,老板淡淡地說,每天六元。工作了三十天(每天十多個小時,按照八小時工作制應為四十余天),扣除每天二點一元的伙食費,工資還應剩余一百二十余元,內(nèi)心有幾分激動。但是,發(fā)工資時宋老板只給了六十元,無奈之下,他只好離開開遠,目標昆明方向。
到達昆明后,在宋大龍介紹下,他在省建五日三工程處長話樓項目部工地工頭宋體倫找到了一份支模板的工作。那時他十五歲,跟著技工們學支模板真是勤學就會,直到十六歲,學會了支鋼架模板,有一技之長之后,他就自己帶著幾個工人,以計件制模式找工作,他在護國路華一廣場省建三日二工程處分包了計件制模板施工。張昭勇他們是用鋼管扣件加固,因工程處要求使用電焊,短時間內(nèi)工人難以適應,以致班組施工作業(yè)中止幾年的工作經(jīng)歷,他進行了反思,工作的艱辛、人與人的碰撞,讓他看到社會方方面面的現(xiàn)狀,要在社會上立足真的很難。
前面的路該怎么走?自小愛護他、支持他并被曾視為榜樣的姑爹尹成強看他年輕,缺乏社會經(jīng)驗,給他進行了溝通指引,讓很昭勇逐步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路、新的起點有了較明確的基點.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