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編修族譜情況
我氏族譜的編修,至今已有四次。
第一次編寫族譜,具體的譜名和編寫的具體年份已無法查詢,但最遲應(yīng)該是明嘉靖癸巳年(1533年),這從我屯保存的老族譜封面“宋朝太始祖丁氏宗支簿 濟(jì)陽郡 丁嘉靖癸巳科”等字樣即可以看出。
這次編寫的族譜,以寓居于福建上杭古法寺的二十郞公作為始祖,即第一世。在編寫時,二十郞公的后裔,已繁衍到第十四世,這從族譜的《凡例》“本族一譜五世于后,此六世至九世,分七房……此十世至十四世,又分八房”即可看出。族譜對二十郎公及其以后各世的生卒、歸葬情況,各支(房)世系、遷移情況等,都記載得很清楚,很詳細(xì)。對二十郎公以前的世系及遷居路線,因無法知曉而沒有詳記,所以只能仿照宋朝蘇洵、歐陽修的修譜方法,斷以所知者二十郎公為始祖,對二十郎公以上世系,因沒有具體依據(jù),只能根據(jù)口傳,用《念祖源流詩》中的前兩句“鼻祖家居寧化鄉(xiāng),再傳高祖寓汀杭”來進(jìn)行概括,以告訴后世我氏源流的大體情況。
由于原譜已無法找到,我們也無法知道譜中的詳細(xì)內(nèi)容。但從第二次編寫族譜時所抄錄的資料來看,在第一次編寫的族譜中,除了記有歷代祖先的歸葬地、坐向、生卒年、月、日、時等基本資料以外,還有族譜的《凡例》、《譜系(譜圖)凡例》、《族譜告成祭祖祝文》、《家廟規(guī)條》、《家訓(xùn)詩》十首、和伯叔詞一首(現(xiàn)已無法找到)、《葬祖祝文》、《忍字歌》、《勸世文》、《庭訓(xùn)十好訣》、《家訓(xùn)十窮訣》、《掃墓祭后土祝文》、《清明祭祖祝文》等文章,各支(房)派的房號、世系圖和遷徒去向情況等眾多內(nèi)容,由各房(支系)隨房保存。
第二次編寫族譜的譜名和具體年份也不明,但應(yīng)是我氏先祖遷居廣西后所續(xù),這從我屯老族譜的記載“十一世伯名奇薦……,十一世伯名奇德……,十一世父名奇策……,廣東支派繁多,難以書錄得完,……。監(jiān)制賓州完本宗譜”字樣可以看出,是我奇策公一支丁氏編修的族譜。
這次編修的族譜,沿襲第一次修譜的方法,世系仍以二十郎公為第一世祖,除了在族譜的序言簡要說明“昔崇禎庚午年七月,濟(jì)陽郡,原籍在廣東潮州府大埔縣坪砂村,第十二世賓儒兄弟四人,長縉、次?、三綱、四績,即第三綱公遷移廣西思恩府賓州羅曼團(tuán)塘村居住,后移居羅村落業(yè)……”的記載外,還抄錄有第一次編譜時寫的《凡例》等有關(guān)文章,并寫有譜圖(世系)前言,丁氏歷代先祖生卒年月日時及歸葬地注明(第一世至第十二世)。世系則以奇策公為主線,從第一世二十郎公開始,延至以后多世,由各地后世子孫手抄珍藏。后來,各地支系又在自己珍藏的族譜里,自行添加上本支系的世系名字等有關(guān)資料。各地在保存的過程中,又不斷多次重抄整理,以致第一次編寫的族譜原本,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找到。
因?yàn)槭鞘殖?,各地在抄寫的時候,多注重世系部分的內(nèi)容,對于其他內(nèi)容,因過多過繁,則各有詳略?,F(xiàn)在我們收集到的,有來賓市興賓區(qū)小平陽鎮(zhèn)橋頭村保存的手抄本,系民國庚午年(1930年)丁祖杰所抄,譜名為《丁氏歷代族譜》,內(nèi)容有第二次修譜時寫的《序言》,第一次修譜的《凡例》(部分內(nèi)容),《譜圖前言》,《歷代先祖歸葬及生卒年月日時注明》(第一世二十郎公至十二世),十二世縉、?、綱、績四公分居廣西各地的情況,以及綱公后裔的部分世系;靖西縣誠甲圩保存的手抄本,系民國辛酉年(1921年)丁述職等整理后所抄,譜名為《丁氏譜系》,內(nèi)容重點(diǎn)是其本支世系,但內(nèi)容最為詳細(xì),有第二次修譜的《前言》,第一次修譜的《凡例》(全文)、《譜系凡例壹拾壹條》、《家廟規(guī)條》、《家訓(xùn)詩》十首、《庭訓(xùn)十好歌》、《家訓(xùn)十窮歌》、《忍字歌》、《勸世文》、《族譜告成祭祖祝文》、《葬祖祭享祝文》、《掃墓祭后土祝文》、《清明祭祖祝文》、元、亨、利、貞、日、月六房(缺第七房即星字房)的世系圖(十三世以前),本房自第一世(從二十郎公開始)到第十二世《歷代先祖歸葬并生卒年月日時》的注明,以及本房十二世以后的世系,誠甲圩一支排輩字派歌等眾多內(nèi)容;我屯存的手抄本,系1981年重抄本,譜名為《宋朝太始祖丁氏宗支圖譜》,內(nèi)容有《念祖源流詩》一首,排輩對聯(lián)一副,元始祖所在地注明,本宗支譜圖的《前言》,本宗支第一世祖(二十郎公)至第十一世祖(奇策公)歸葬地及生卒年月日時的注明,以及本宗支的世系等;賓陽新羅村存的手抄本,系新羅村丁開德公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所抄,沒寫譜名,內(nèi)容比較單一,主要是記載其本支系的世系情況。
以上各地老族譜,均是綱公一支在各地后裔保存,記載的世系主要是綱公的后裔,縉公、?公、績公三位祖公后裔是否還存有老族譜,目前還沒有收集到。
第三次編寫族譜的時間始于1981年,成書于1992年。這次編譜的時間,和上次編譜的時間間隔最久。
1981年清明節(jié),各地兄弟回賓陽祭祖時,就開始醞釀重修族譜一事。至1984年清明節(jié),正式?jīng)Q定重修族譜,先由各地各房自行收集、整理本支的世系資料。至1987年清明節(jié),正式成立編譜小組,確定工作人員。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至1992年,新的族譜編寫完成,在馬山縣城油印成冊后,于清明節(jié)在賓陽羅村老家,分發(fā)到各地族人手中。
此次編寫的族譜,定名為《丁家志譜》,仍以二十郎公為我們的第一世祖。
該譜抄錄了來賓市橋頭村老族譜中記載第二次修譜時寫的《前言》,第一次修譜時寫的《凡例》(部分),第一世至十一世先祖的歸葬地及生卒年月日時情況,馬山縣那便屯老族譜中的《念祖源流詩》,增加了我氏十九世以前全族統(tǒng)一使用的宗堂式樣,考慮到原先族人使用的十個排輩用字“祖德家聲振,宗功世澤長”即將用完,經(jīng)各地宗親代表商議后,一致同意在原有的十個排輩字基礎(chǔ)上,再增加“英雄豪杰志,富貴榮華昌”十個排輩字,把排輩字由原來的十個字增加到二十個字。在世系方面,匯集了奇策公的四個兒子丁縉、丁?、丁綱、丁績四大支后裔的世系及分布各地居住的情況。這部族譜,是我氏遷居廣西后第二次修譜,也是第一次全面匯合奇策公后裔資料,以奇策公為主線編寫的族譜,實(shí)際上就是一部奇策公一支的族譜。
第四次續(xù)編族譜的時間,從2010年開始,至2012年底完成。
由于第三次編寫的族譜,因族人居住分散,時間跨度長,受當(dāng)時條件限制,有些資料無法核實(shí),錯漏比較多,油印族譜所用的紙張質(zhì)量也不夠好,不利于保存。同時近二十年來,各地的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我們和廣東兄弟、福建上杭丁氏、江西丁氏也有了聯(lián)系和往來,新收集到不少以前不知的老族譜資料,于是,由來賓丁家裕為編委主任,賓陽老家丁家安為主編,組織各地宗親相關(guān)人員,再次編寫新的族譜。
經(jīng)過近兩年的努力,于2012年底,完成了第四次編修族譜的工作。2013年清明節(jié),第四版本的族譜正式分發(fā)各地族人。因此次編寫的族譜,主要以第十一世奇策公為主線,按其四個兒子的世系來展開編寫的,所以此次編寫的族譜定名為《丁氏奇策公族譜》,采用電腦打字排版印刷。
這次編寫的族譜,和第三次編寫的族譜相比,在內(nèi)容上,除了增加新的世系資料,在表述世系時,還在每一支系后面,繪制了世系圖,使人們在閱讀時感覺更為方便和直觀。有的支系還首次收錄有女子的名字,突破了傳統(tǒng)族譜只列男子名字不列女子名字的習(xí)慣編寫方法。同時還新收錄了散于各地舊族譜中保存的歷次修譜時寫的凡例、序言、前言和其他有關(guān)文章等資料,特別是靖西市誠甲圩老族譜記載的資料,使我們能較完整地看到了第一次編寫族譜的《凡例》全文以及有關(guān)家教、家訓(xùn)等文章,對我們先祖的情況,有了更全面的認(rèn)識,對先輩的人品和美德更加敬重,為后人進(jìn)一步發(fā)揚(yáng)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奮發(fā)圖強(qiáng),立志向上,有了新的借鑒和動力。
和前三次編寫的族譜相比,這次編寫的族譜,根據(jù)近幾年和江西、福建上杭丁氏兄弟處搜集到的一些資料,把我們先祖的世系,由二十郎公,往上追溯了十二世(福建省上杭縣七世,江西省臨川縣二世,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三世),即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的丁顗——丁衡——丁度——江西省臨川的丁定祥——蓮應(yīng)——福建省上杭的丁十二郎公——念四——府戶——三八——天然——伯一——伯三——第一世丁二十郎公,時間則往前推到后唐時代。
為方便起見,這里把歷次編修的族譜,依次稱為第一版族譜,第二版族譜,第三版族譜,第四版族譜。
我們那便丁氏,之前沒有獨(dú)立編寫過自己的族譜,族中保存下來的老族譜,只是在從賓陽抄回的族譜中,添加上右南公歷代后裔的名字和世系關(guān)系,而且沒有記載女子的名字,也沒有標(biāo)明各人的生卒日期和有關(guān)生平簡歷等基本情況。在每次編修族譜時,我們右南公的世系,都是由我屯老人提供,再由賓陽老家和居住各地的族人代表整理后,以統(tǒng)一的格式,編入奇策公的族譜中。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jī)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