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治(1882年-1949年),番禺鹿步司朱紫鄉(xiāng)(現(xiàn)廣州市天河區(qū)東圓鎮(zhèn)珠村,黃埔第一、二次建區(qū)時,東圓、珠村均屬黃埔區(qū)轄)人,出身于貧苦家庭。
1900年,得老師幫助,考入黃埔水師學堂(黃埔軍校前身)學習駕駛,為第八屆學員。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畢業(yè),派往英國留學深造。
甲午海戰(zhàn)失敗之后,中國開始了艱難而緩慢的重建海軍之路,先后從英美等國購回43艘軍艦,其中從英國訂造的“海圻”,號稱“天字第一鐘”。潘文治是清政府官派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的海軍精英,屢次升遷之后成為該艦協(xié)長。
1910年,英王愛德華七世逝世,喬治五世繼位,清政府派出海軍部巡洋艦統(tǒng)領程壁光率領“海折”艦和300多名海軍前往。
在這次萬里遠航中,潘文治利用在英國學成駕艦歸國的經(jīng)驗,協(xié)助艦長湯廷光處理了許多艦上事務、排除了許多險情。在英國,中國海軍的昂揚面貌,也博得了國際輿論的好評。
“海圻”艦尚未歸國,辛亥革命爆發(fā),這艘被清政府視為驕做的“海上流動國土”隨即改旗易幟,加入革命。1912年5月,海折艦抵達上海吳淞口,獲孫中山嘉獎。潘文治于1913年1月獲海軍少校銜,之后并獲二等銀色獎章、六等文虎章、一等獎章等眾多嘉獎。
歸國后,于1919年任永翔艦艦長。
1922年,陳炯明慫恿他簽名反對孫中山,被他斷然拒絕,并憤然辭職回鄉(xiāng)種田。后經(jīng)孫中山動員,才繼續(xù)從事海軍工作。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孫中山最先避難登上潘文治為艦長的楚豫艦,在艦上住了一夜,第二天才轉(zhuǎn)到較大型的永豐艦(后改名為中山艦)。
在最困難的時刻,潘文治等為保衛(wèi)孫中山,率艦在廣州珠江上邊戰(zhàn)邊開往白鵝潭,堅持戰(zhàn)斗50天。孫中山當時曾給海軍很高評價說:“吾國海軍,皆能如今日艦隊將士服從命令,則國事早定,豈復有如此之變亂乎。
1923年5月,潘文治為艦長的福安、永豐、飛鷹、舞鳳4艦繼續(xù)留駐廣州,追隨孫中山。同年11月8日,孫中山在《給潘文治的指令》中,贊揚他“志行純潔,深資倚界”。翌年,潘文治的父親潘鼎文病逝,孫中山親筆書寫“國器掌珠”送挽。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