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張姓始祖泰公(爵封 威寧候)[明洪 武朝】
得張姓始祖公,名諱泰。舊名違伯顏兄兒【約生於元至正十六(135)年——?】,誕生於山西平陽府大寧,——-明洪武朝后期兵馬指揮の、積戰(zhàn)功封威寧候②,予世職,薨③年失考。
泰公之祖父名諱乞臺,父名諱哈剌海,泰公系哈剌海祖公之次子。泰公之先祖世居元代遼陽行省之大寧路④。(元大寧路,治大定縣),為元代世宦之家。(注:明代稱元代大寧路為「山後大寧」)。
大元王朝自成宗皇帝(鐵穆爾)以后,皇室爭斗不休,國力每況日下,又歷三十四年,傳了六次帝位,至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即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即位后,更是荒淫殘暴,政治逾趨腐敗,苛捐雜稅增漲數(shù)十倍,民苦至極。天下百姓生活走入絕境,紛紛舉起義旗 ,反抗元庭。時巧遇黃河白茅堤決口,兩岸百姓遭受嚴重水災、元庭派出十多萬軍隊,強迫百姓修筑黃河決堤,于是在韓山童等人的領(lǐng)導下,揭開了波瀾壯闊的紅巾軍起義。
乞臺祖原本前朝舊官,時親眼所見天下民不聊生,而元皇帝及重臣等仍昏庸無為。為救民於水火,重新締造人間新秩序,還錦繡河山本來之容顏——乞臺祖深明大義,毅然決然拋棄已有的富裕生活,救勞苦大眾於水火中,率部屬歸附義軍。
乞臺祖躍馬橫刀、身經(jīng)百戰(zhàn),義軍授予以副千戶職(從五品武官),后不幸殉職於疆場。哈刺海祖公襲父(乞臺公)職,積功官升正千戶(正五品武官))繼而領(lǐng)軍征戰(zhàn),終以馬革裹尸,戰(zhàn)歿疆場,為國獻身。
將門虎子,泰公繼承父祖遺志,洪武初年、泰公奉旨襲父正千戶之職,仍為領(lǐng)軍之將。鐵蹄遍千山萬水,一生勤於王事,確保民眾安寧。泰公一生做官經(jīng)歷:正千戶(正五品武官)、贛州指揮同知、贛州衛(wèi)指揮使、江西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貴州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正二品武官)、「明軍]兵馬指揮、威寧候(侯爵名。威寧非指地名)。
張氏一門忠烈、為救國救民、三代人皆金戈鐵馬,視死如歸,前撲后繼,死而后已,鐵蹄踏遍中華大地。至泰公時、雖拜將封候,然祖孫三代皆為國為民捐軀,實可謂大仁大義大勇也、實為明王朝開國之功勛世家。
泰(公)有子三:長曰瑤(堯)、次曰順(舜,落籍普安衛(wèi)安隆于戶所)、三日淳(有譜又記名為:禹、全),洪武二十七年已卯,泰公之女冊為皇第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之妃(《明洪武實錄》人載、詳見后)。一世長祖瑤,子四:朝、安、顯、連、朝,子四:本、洪、鑒鰲、宇。一世三祖順,子二:策、勛。淳(禹、全),落籍滇省易龍?zhí)磷油筒恢尚颍?/span>
經(jīng)起義軍及前元歸附、投誠官兵十數(shù)年裕血奮戰(zhàn),殘元北歸,天下初定。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鼎應天府。封禪登基。號令天下。四方稱臣、八方來拜。唯有前元所封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久居云南,自恃云南險遠、顛害使臣、在所必討。洪武十四年(辛酉,一三八一)秋九月壬午,太祖點將出師:命穎川候傅友德為征南將軍(主將)、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大將、西平候沐英為右副大將,率軍三十萬眾征伐云南。列候吳復、王志、陳桓、曹震、王弼、金朝興、都督郭英、胡海洋、張銓等皆從之,史稱【調(diào)北征南】。(時未建貴州、云南都司、布政司等。征南部隊多隸屬湖廣都司、江西都司、四川行都同等)。
我族得張姓始祖、泰祖公佐西平侯沐英の隨軍征南(元代云南行省,明改稱云南布政使司),轉(zhuǎn)戰(zhàn)古滇大地。古譜記載:斬首段世雄⑦,東滅龍本府⑧。西征烏撒⑨南平魯米⑩,北殄永寧。自陸安侯母下之將、俱論功受賞,爵祿分為十一所。每一千戶所下又立四員百戶。下又立總旗分界屯田。吾祖膂力過人、斯時寇賊追平、勤芳有功,令吾祖率二百眾居普安舊鋪(今盤州兩河)、下至新興上至滇南境界(今滇黔界勝境關(guān))保固路道。
洪武十五年丁亥,置貴州都指揮使司。云南初平、置普安等十四衛(wèi),同年甲午月,又置云南都指揮使司(普安衛(wèi)初隸云南都司,尋改隸貴州都司)。軍政一體,統(tǒng)制轄地。
『洪武二十(1387)年十二月壬子,命左軍都督金事僉事馮誠往諭普定候陳桓、靖寧候葉升、率湖廣都司諸軍駐普安分屯】。(見《太祖洪武實錄》巻之壹佰八拾七)。由于湖廣都司諸軍進駐普安等地屯守,贛州衛(wèi)官軍回江西都司贛州衛(wèi),泰公任贛州衛(wèi)指揮同知職。
洪武二十一年,甲子(十一月)、惠州府龍川縣民蘇文山、聚興寧縣惡少于余作亂,歸善縣充警人甘秀榮等亦聚眾千余,寇掠長樂縣以應之。事聞,命廣州右衛(wèi)指揮企事吳誠率所部兵、會贛衛(wèi)指揮同知張?zhí)┑溶姴吨?。俘斬賊眾一千九百七十余人、余黨潰散、以其降寇送京師。(明太祖實永卷之一百九十)
0(太祖)遣使資敕:諭贛州征進指揮同知張?zhí)?、?zhèn)撫彭樣等曰:近者送至降寇,特命法司訊之,咸言有司貪墨、守御官軍擾害,以故逃竄山林群聚為盜。原其情豈得已哉,今特有之。給衣物,放還??汕餐T寨、說余寇使其自新。少壯者令赴京,老疾幼弱悉縱之,俾各復業(yè),不從者然后以兵捕之。(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九十)
【洪武二十二年乙未,指揮同知張?zhí)┑扔懖冻?、惠等州賊眾,禽獲一千三百五十九人、撫安信豐等縣陷賊良民一千四百九十九戶】(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九十三)°幾場戰(zhàn)事平息,敘功,泰公積功升贛州衛(wèi)指揮使、旋擢升江西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
《贛州府志》(明·康河等修 明·董天錫等撰 張偉等點校)卷之七 秩官…指揮使(國朝)…張?zhí)荷轿鞔髮幦耍灾笓]同知升任。?。阂u叔泰職。鑾:襲父俊職。
[明]天啟《贛州府志》贛州衛(wèi)指揮同知:張俊,其先山後大寧人,國初有名乞基者歸附,子哈刺海補役,陞正千戶、子伯顏完襲、陞指揮同知;四傳至俊,永樂十二年調(diào)本衛(wèi)。鑾:俊子,陞勝指揮使。(本志作「弘治十二年調(diào)本術(shù)】為誤,現(xiàn)據(jù)《明太祖實錄》更正)
欽定四庫全書《江西通志》卷之四十七「秩官:李清、牛洪、張?zhí)?、趙徳…(以)上俱都指揮同知。
洪武二十三年、奉旨調(diào)任貴州都指揮使(正二品武職)。
「……洪武二十三年秋九月,臨安、教化三部不供租賦,調(diào)本衛(wèi)指揮王執(zhí)討平之。冬十月,普安酋密即作亂。調(diào)貴州都指揮張?zhí)┯懼?。俘獲二千余眾。獲馬、牛數(shù)千、得糧四萬斛?!久鳌俊秶I征錄》卷之五 公—......0黔國公沐英傳——記載。
【明】程本立《黔寧昭靖王廟記》:「普安酋密即叛,遣貴州都指揮張?zhí)羝浦?/span>
洪武二十三年、「西平候沐英奏:普安軍民指揮司屢言,百夫長密即叛,殺屯田官軍劉海尾灑驛丞余成、及試百戶楊世杰,劫奪驛馬、焚館舍。已調(diào)貴州都指揮張?zhí)?、率兵討之於槃江、木窄關(guān)等處。與賊戰(zhàn),緣山箐陡險,官軍失利、又增烏撒、畢節(jié)、永寧三衛(wèi)官軍,委貴州都指揮蔣文統(tǒng)領(lǐng)剿捕,賊乃退遁,?!浚魈鎸嶄浘碇偃?/span>
(多個古譜記載:洪武二十三年,[泰公]復征叛賊密可。)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