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代郡大茹解村一都十甲崔氏家族概述
崔氏家族祖籍山西省代郡(今代縣)大茹解村王里道一都十甲。在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余年),六世祖崔永貴攜家老小遷來歸化托克托縣廳(今托克托縣)三間房村定居。那時這里人少地廣,土地肥沃,適合莊稼生長,是外來人今有本家宗族觀念較強之人崔澤強從山西老家?guī)Щ刈遄V一本。該譜牒中,我先祖崔永貴列第六世,其父崔鳳虎為第五世,崔鳳虎父崔養(yǎng)鰲為第四世,崔養(yǎng)鰲父崔訊為第三世,崔訊父崔大全為第二世,崔大全父崔藻為第一世。其上無考。另據(jù)譜中記載,清朝時期,世代人材輩出。其中七世崔映淮乾隆丙子科舉人,癸未進士。崔據(jù)源乾隆庚子贈捐貢生。崔映潭庠生,倒贈承德郎。八世崔特峰辛卯科舉人,庚子恩會進士,選四川省新都知縣,后升知州,又升成都府知府,賞戴花翎誥授朝議大夫。崔五峰辛卯科舉人,任陜西省略陽縣知縣,后升漢中府寧羌州知州,嘉慶四年,誥贈奉直大夫,戊辰飲舉大賓。崔鰲峰咸豐九年己未歲進士,同治三年,甲子勒旌孝廉方正。崔萬峰乾隆己酉科武舉。九世崔愃特庠生,翰林院待詔?!浜笙茸媸?、十一世皆有文才之人,在此不一一列舉,可詳見族譜。
總之,本族先祖世代人材濟濟有文有武,為國出力,為祖爭光。除此,代代人勤勞耕作,養(yǎng)家過日,為國納貢,都能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相傳當年六世祖崔永貴為謀求生活,走西口,遷來三間房后,其子孫崔鐘蓮、崔劍峰、崔泰峰輩主要以務(wù)農(nóng)為生,過著糊口度日的生活。又因初來無積蓄,光景底子薄,無力教子讀書,只讓后代識些字,睜開眼就算了(今屬非文盲)。到清末民初時,崔氏家族由于開始富裕,亦重視文化學(xué)習(xí)。九世崔宜之子崔富業(yè)、崔貴業(yè)、崔榮業(yè)等都上過私塾,讀完《雜字》、《四書》等,當時,尚屬社會上有文化的人。
在民國時期(一九一二年后),本家族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家大人多,財產(chǎn)也多了。因此更重視讓子女們讀書,除崔瑛,崔琳,崔玢,崔珙等兄弟幾人讀書不多外,其余有崔瑄是特庠生,在民國初年任西北區(qū)會計(今為秘書,那時托縣分四個區(qū))。還有崔琇是庠生,念過《五經(jīng)》《四書》,知識較淵博。民國時當過村閭鄰長(每閭為五戶),日偽時為村里搞水利,甚得村民好評。崔璦是庠生,民國中期,曾任村社先生(今為會計)。崔恒禮屬特庠生,熟讀《四書》《五經(jīng)》,古文知識豐富,曾當過私塾先生,民國中期任過義讓鄉(xiāng)秘書。
新中國成立后(一九四九年后),在黨和政府重視文化教育的前提下,崔氏家族一代有文化的人茁壯成長,初中、中專文化的居多(詳見個人簡歷)。大學(xué)文化的有崔繼明、崔繼峰、崔世海、崔世嶸、崔世軍、崔世淵、崔世嶙、崔世醫(yī)、崔世晨、崔世林、崔麗珍(崔繼華次女)、崔麗云、崔芳卿、崔澤溥,崔巍,等。上述這些人當中有公司總經(jīng)理,經(jīng)理。有的任書記,有的是科主任,有的任校長等職務(wù),他們都為國家做出了應(yīng)有的貢獻。
本家族經(jīng)濟發(fā)展分幾個時期說明:
自清乾隆到光緒年間,本族在崔劍峰,崔泰峰,崔宜時期,以農(nóng)為主,過著小農(nóng)經(jīng)濟生活,自給自足的年景少有閃失,如遇天災(zāi)人禍,生活難以維持。當好年景時,收入稍有剩余,便可買房置地,興家立業(yè)。
在光緒年間,崔宜之子崔富業(yè),崔貴業(yè),崔榮業(yè)兄弟三人已長大成人。兒時光景欠佳。為謀生,老大崔富業(yè)隨妻(蘭氏董家營人)遷土左旗董家營落戶,依靠岳父,維持一般生活。未知何故,其后裔又從董家營遷到土右旗大古營村定居。今董家營有墳?zāi)?,只埋葬崔富業(yè)和兒子崔琺,崔玨,崔璞以及孫子崔達禮,崔送禮,崔還禮等三代人,其余在大古營村埋葬。據(jù)說這門人在當?shù)剞r(nóng)耕為業(yè),光景過的都比較殷實。崔貴業(yè)和崔榮業(yè)留在三間房村,毅然承擔(dān)起家庭重擔(dān)。由于人多地少,僅憑耕種,難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崔貴業(yè)只好給本族祥盛店(當時稱南院的大柜)當長工,由于他勤勞,干的出色。掌柜看好,給其娶妻成家。同時,崔榮業(yè)也給豐盛茂(當時稱二柜)當長工,同樣也做的很好,得到掌柜的賞識,無代價地把村北蔡家洼地給了有七八畝(地有些荒廢)。這塊地,在他們的勤勞耕作下,年年收成可以。加之還開了小鋪。年收入可觀,有余錢買地,購置農(nóng)具,使這個家庭開始走向富裕。
到清末民初,本家開始走向發(fā)展,崔貴業(yè),崔榮業(yè)兄弟放棄當長工,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干起來。不幾年,人口增加到三十多口,院有三處,分南院、北院、西院,土地約有三,四傾,馬兩匹,牛三頭,一應(yīng)農(nóng)具齊全,錢糧較充足,光景富裕,生活不錯。當時在村子里也稱得上是大戶人家,富戶人家。崔貴業(yè)長子崔瑄,既當大家庭掌柜,又干村社會首(今村長),一時間,本族人財兩旺,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筛5溝嘁溃恍矣诿駠?,十五兩年,一連死了三個小口,有崔玨妻,崔璦妻,崔克禮妻,造成家庭中的主要人有些心敗,形成了整個家庭勢氣低落。在逆境中,崔克禮進了后套(今巴盟),其父崔瑄也于民國十八年趕往后套。這樣就造成整個家庭不景氣,再加上災(zāi)年的閃失,大家庭不能繼續(xù)維持下去,故于民國十九年分了家,當時分成兩個家庭如下:
崔貴業(yè)分南院西院為一個家庭(有崔瑛,崔琇為主要成員,崔瑄已進后套)。崔榮業(yè)分北院,及北院后的空宅基地,為另一個家庭(有崔璦,崔琳,崔玢,崔珙為主要成員)。這兩個家庭是從衰敗的大家庭分出,一時人心渙散,不能齊心協(xié)力,以致影響生產(chǎn),逐年生活下降。僅維持幾年,只好又分成若干個小家庭:
崔瑛分西院為一個小家庭,成員有崔復(fù)禮,崔崇禮,崔守禮,該家庭由于人多地少,消費大,起初生活困難,光景不佳,民國時期遭年饉,無法生活,只好把二女兒崔花女出賣山西,以度過暫時困難。此后,一家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年年點瓜種菜,冬閑還開豆腐坊,做些小本生意,除維持生活外,把剩余的錢買房置地,發(fā)展生產(chǎn)。到解放前夕,土地已有兩頃多,馬兩匹,騾子三頭,牛四條,車兩輛,生產(chǎn)工具基本齊全。在民國三十年前后,也算村里的較富的大戶人家,保甲制度時,還夠當甲長的資格??傊@個家庭是靠勤勞致富的。
崔琇分南院為一個小家庭,成員有崔聚禮,崔恒禮,該家庭由于人少,消費小,維持平常生活,光景一般。
崔璦分北院,為一個小家庭,成員有崔執(zhí)禮,人少,花費也少,生活較富裕。
崔琳,崔玢兄弟倆也住北院為另一個小家庭,成員有崔俊禮,兄弟倆勤勞儉樸,又無嗜好,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崔瑄一家遷往后套,農(nóng)商結(jié)合,兩者收入可觀,日子過的幸福美滿。解放。后,雖遇困難,老婦人張桂蘭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下,克服種種困難,教子長大成人,生活持續(xù)過得紅紅火火。
解放后,勞動人民翻身,做了新中國的主人,個個都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于今本家族中的所有小家庭都蓋了新瓦房,家里基本上實現(xiàn)了電器化,取暖有暖氣,做飯有煤氣,吃穿不愁,還能趕時興,追潮流。故吃水不忘挖井人,無不感謝共產(chǎn)黨,感謝毛主席。
誠懇地說,本家族自六世祖崔永貴遷居三間房后。世代都繼承了山西老家勤儉持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好家風(fēng),并重視教育后代勤勞耕作,學(xué)習(xí)文化,待人和氣,以苦創(chuàng)業(yè),以勞發(fā)家。按照善為本,和為貴的家訓(xùn)治家。使后裔代代人都能愛國治家,遵紀守法,個個成為國家的好公民。
公元二零零六年二月陰歷丙戌年繼泰謹敘。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