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鎮(zhèn)川陳家坡陳氏家族的由來與變遷
元末明初,在山西陳氏已成山西北部一大氏族,山西北部陳姓均系陳氏后裔。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7年)前后,山西省連年大旱,加之兵荒,饑民四起逃荒各地,官家也主張集體移民得到皇帝的批準。山西省洪洞縣為一奉旨大移民點,因洪洞縣城外狗蹄子畔有一棵大槐樹,故有大槐樹下而來之說。移民們建立祠堂一座,供奉先祖,祭奠后便移民各地。我陳氏先祖也隨移民大潮山西大槐樹下起身來到陜北綏德城北門溝居住。數(shù)年后,陳氏家族中,一支族人去了橫山黨岔莊科灣村,現(xiàn)已發(fā)展到榆林王家村一帶,還有內蒙、甘肅、寧夏等地。另一支來到銀州(米脂縣)陳家岔村。來到陳岔的陳氏先祖?zhèn)?,一看陳岔三山擁抱兩清水,山清水秀,是個居住寶地,于是就定居下來,起名“陳家岔村”,開荒種地,養(yǎng)殖,紡花織布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并人丁興旺。
到公元1623年(明朝熹宗朱由校年間),佳州州官是名貪官,由榆府開會返回佳州到陳岔時,突然黑云翻滾,雷鳴電閃,頓時傾盆大雨,州官命停轎入對面巖洞避雨(此巖洞在陳岔中學坡巖上),入洞坐定后,注視對面山勢,此州官懂風水經(jīng)說,發(fā)現(xiàn)對面山峰極為雄偉,氣勢不凡,靈氣升天。尤其對面那座墳地,正處龍脈要穴,同時左青龍右白虎與抱山形成“品”字山之勢,河流與大路在墳地面前穿過,形成腰系玉帶之勢,州官不由自主大喊一聲,“不好”,問衙役:對面墳是誰家之墳?衙役道:是陳家岔陳家墳地,州官面帶憂色說道:此墳地正處龍脈要穴,氣勢不凡,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以后天下就是陳家的了,要趕快向當今皇帝奏上一本,起陳家墳立佛祖廟以壓之,來保明朝天下,不然朱家皇位難保。心想如此一來自己便能升官發(fā)財,榮華富貴享不盡。這時正在山上鋤地下山避雨的陳氏兄弟二人跑到洞頂聽到此言話,怒氣沖天,便沖進巖洞,舉鋤頭劈將下去,貪官首級落地,衙役落慌而逃,跑后告知榆府,奏明皇帝得報,下旨滅陳門,建佛祖廟(后廟宇建成,叫“臨水寺”)。并派明軍來殘殺血洗陳門族人,陳人反抗,但寡不敵眾,逃命于各地。除村內殺害幾百口人外,逃到米脂杜家崖磘親戚家的幾十口陳姓人也遭殘殺,血流成河,殘不忍睹。
于是,我陳氏祖宗兄弟三人商議,分開居住,不能同住一個地方,老大來到陳家溝,老二老三來到鎮(zhèn)川堡的一個無名山寨。這兩個村原本無人居住,故起名“陳家溝”、“陳家坡”,開荒種地,慢慢敷衍人口興旺,賢人輩出。
居住在陳家溝的老大,冒著生命危險,夜間出動將拋尸在外的陳氏祖宗遺骨重新安葬在陳家溝后山陳家地中,(老祖墳現(xiàn)在還在),至此,陳家溝、陳家坡子嗣后裔逢年過節(jié)燒紙祭奠不斷。到公元1644年陳家溝、陳家坡子嗣后裔商議立墳會,至此年年“寒食清明”節(jié),陳家坡子嗣后裔都回老家燒紙祭奠,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初,后因沒有族譜等種種原因祭祖漸漸淡忘......
陳國柱 供稿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