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族譜所載散文《鄉(xiāng)愁》推薦給大家
薦文
我把父親寫的一篇散文《鄉(xiāng)愁》推薦給大家。我?guī)状纹纷x、動徹心扉,感悟頗深。此文在夾議夾敘中使人明白很多道理,特別是人生的三個境界,用詩詞的形式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實在是一種全新感受。不僅會構(gòu)起老年人回憶家鄉(xiāng)的情懷,而且更能使我們年輕一代,莘莘學子們懂得刻苦學習。“一將終成萬骨枯”的人生哲理,在議論中感悟此生的生命意義:拳拳愛族愛親,尊祖敬親之心展露無遺。我就打出米分享給大家。如有不妥,敬請諒解!
--淅陽殷氏十五世孫殷梁(諱:澤亮)
鄉(xiāng)愁
人生一輩子,遠離故土,永遠解不脫的愁,便是鄉(xiāng)愁。他像一杯純正的紅酒,有甘甜,更有一種苦澀。每當回鄉(xiāng)祭祖,這種情懷就更加濃郁,愈老愈不解不分。兒時的點點滴滴越積越多,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人,故鄉(xiāng)的物,越想越迫不急待的想表達出來。
去年整整一年,為重修我淅陽殷氏族譜,廢寢忘食,有時甚至通宵達旦,譜中人物,又如記憶長河中濺起一朵朵浪花。自我感覺是色彩斑斕,美麗無瑕,盡管有些是傳說。但用曾仕強教授(臺灣大學教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者已世)的話說:“這是科學,只是當今還無法給出答案,但不是迷信”。不論如何就隨便采摘幾朵人生長河中的幾朵浪花,獻給各位,以抒發(fā)心中的鄉(xiāng)愁。
現(xiàn)居長治蘇店的殷海生,祖父輩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xiāng),遷徙到山西省壺關縣,家庭一年的收入被當?shù)氐膼喊該屄?,無奈之下,徒步跨越兩省,回到故鄉(xiāng)找到我伯祖父和祖父,(因是親情)為其寫下了訴狀,遞呈壺關縣太爺,一紙訴狀大獲全勝,為此不敢久留,連夜逃到了現(xiàn)居地蘇店鎮(zhèn),繁衍生息至今。
無論何時何地,這種血脈相連,魂魄相依的基因脈絡是永遠割舍不斷的。
我伯祖父文筆犀利,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由于當時廢除科舉制,未能出仕、實為遺憾,但他“寫檄文(控告書文)、捆山神”的傳說仍歷歷在目。當時,他白天躬耕在北溝、夜里苦讀經(jīng)書不輟。一天他女兒為他送飯,卻被狼殘忍戕害。怒極而書檄文,并拿鐵繩捆住山神廟中的山神像,朗聲吟誦檄文限期三天懲兇,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一只狼就俯臥在我家胡同口,后來一只狼就死在了山神廟下面的路上。雖是傳說,但世間因果報應絲毫不悖。
我祖父也同樣勤奮讀書,辛勞耕耘,孝悌之道,可謂無所不至他博覽群書,熟讀經(jīng)文,尤其是群經(jīng)之首的易經(jīng),更是熟記于心。北京大學兩次相邀從教,并許以教授級,帶家眷分房子,他都婉言拒絕最后老逝鄉(xiāng)里??芍^遺憾之至,但他的預言:“燈頭朝下”(電燈)“小嶺通氣”(民兵洞引水工程)“東迭溜池變大”(東水庫)“有路無人走”“十家九無煙”等等這些預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都屢屢應驗,不能不說是神奇。
我的故鄉(xiāng)坐北向南,前是淅河川,后是群山連綿、其中有一高峰叫“旗桿腦”,小時登峰極頂,東、西油村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再極目遠眺現(xiàn)在的林州市呈現(xiàn)眼前。到上學時,老師講荀子《勸學篇》“吾嘗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才理解的更加深刻,才從心底里發(fā)出感嘆: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村后的狐仙洞。現(xiàn)在已依山而建成了三層美麗壯觀的“胡仙廟”,有關狐仙的傳說,村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村民貧窮,紅白喜事的鍋碗瓢盆都要到狐仙洞前焚香禱告,第二天所用物品一應俱全,村民親切地稱“老鄰家”。只是后來,一些貪圖便宜的人只借不還,就再也沒有借東西一說了。種種怪事不一而述已成過往。而村民的的信仰確從未改變,延續(xù)至今。
九皋山(九泉山)巔有個小廟叫南頂廟,現(xiàn)在建成了雄偉壯觀的真武殿(南頂,真武大帝,玄武均指一人),在山之西側(cè)的半山腰有個泉眼,小時候還深不見底,常往下扔石頭,聽不見落底之聲,現(xiàn)在找不到了。傳說此地出現(xiàn)過蛟龍,九個泉眼的水噴波而出(九泉山也因此得名)這是為了懲罰一個叫萬小剛的人家而出現(xiàn)的。相傳萬小剛富裕無敵、狂妄傲慢,曾夸下海口:“我有七十二盤龍拉磨(淅河邊上建的水磨,水碾),九十九頃(一傾:是一百畝水澆地)不靠天;老天你若九年不下雨,我有十年老余糧”;有人討飯到門前,他卻說:“有餅給孩子墊屁股了”。結(jié)果后來蛟龍發(fā)水,沖走了他的莊園及家產(chǎn),他抱著帳本往山頂跑,水勢緊追不舍,萬般無奈才把帳本扔進水中,水位即退,從此萬家消失不見。這正是天狂有風雨,人狂有災殃。一個人必須以儉養(yǎng)德,處處時時存敬畏之心(敬:天、地、君、親,師,畏鬼、神)方可長長久久。哪怕是狼、畜生也不能幸免;這也是古人云:“積善之家有余慶,積不善之家有余殃”。城隍廟門有副對聯(lián)寫得好:“行善必昌不必昌,祖宗有余殃殃盡必昌”“作惡必滅不必滅,祖宗有余德德盡必滅”。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為兒孫后代多積善德,少遭罪孽;后代才會昌盛繁衍興旺發(fā)達。
萬羊坡的名由來自于當年的萬小剛,他對家中的一只母羊說道:“你如果能給我繁殖一萬只羊,我便打一金鈴給你戴上?!睅啄旰?,果然羊群有了一萬只羊(我村也因此而得名)。他打了一個金鈴,對羊群喊道:是誰給我繁殖了一萬只羊,請出來戴金鈴”一只老母羊流著鼻涕,顫微微地走上前,而他卻一腳踹向這只羊,(羊不備倒地瞬間淚流滿面,奄奄一息,不一會兒,這只羊抽搐而死去)言道:“你這樣子也佩戴金鈴?”自此不久,一萬只羊相繼而死去。一個人無論是誰有恩于你,都當涌泉相報,萬不可失去感恩之心,那將天理不容,可知“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我高祖殷進德(諱:序修),他刻苦學習的傳說人盡皆知。當時趕腳之人(用牲口馱運東西搞運輸)經(jīng)過我家院墻外,不論是五更早出,還是半夜晚歸,總是聽到讀書聲,他們就納悶了這個人到底睡覺不睡覺?中舉后,人們才知道他的名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寒窗人未知,一朝中舉天下名。往往人們只看見人前顯貴,卻不知人后受罪。后來,我村有一個姓李的人,在南方做活(打工)回家。過了鹿嶺(林州與輝縣交界地),時值半夜離家還有二十多里路程,急著往家趕,就在此時前面鳴鑼開道,一頂綠呢轎來到眼前,他驚慌失措不敢上前,這時轎簾打開,他看是殷舉人(名:進德)就問道:“殷舉人此時要到何處去?”舉人一看是本村人和顏悅色答道:“要到輝縣上任”姓李人回到家中,就與妻子說起此事,妻子一聽驚訝道:“胡說八道,殷舉人昨晚去世了,你怎么見到殷舉人?”他頓時呆立不言。于是他就向道行高的人詢問此事,才知道坐綠呢轎是往生時坐的,原來殷舉人去輝縣城隍廟任隍爺去了。
小時候,我家七口人就住三間低矮的土壞房。(當時父親任林縣東業(yè)鄉(xiāng)黨委書記(現(xiàn)在是林州市東崗鄉(xiāng))。那時工作很忙,通?;夭涣思遥芾砦覀冃值芙忝?,就全落在母親身上,小時候的教育,大都是母親)門前的臺階是用一塊大青石鋪成,由于年久,石頭上排滿均勻的小石窩。一次天降大雨,檐水成滴,后成串。照著臺階上的小石窩滴,此時母親語重心長地說:“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養(yǎng)忤逆蟲,此話你若不相信,抬頭請看房檐水點點滴滴不錯一啊”。恍然明白,原來小石窩是水滴而成。后來上學了,老師告訴我們學習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片刻之功也。此時就想起了家門前大青石上的小石窩。天地雖無言.無處不真理。天人合一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有三寶,三光為寶:日、月、星;地有三寶,三柔為寶:水、火、風;人有三寶,三品為寶:精、氣、神。一個人總得有點精神,心中有個念想,或者叫理想,只要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人就有了奮斗的目標,就會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力量,就有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境界,就會排除干擾做自認為合理的事,也一定能做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個人生境界。如此“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此時自己的人生目標便在悄無聲息中實現(xiàn)了。
皂角樹,小時候,那也是我的最愛,從樹上落下的皂角,砸碎了可以洗衣裳,母親(一生勤芳、干凈、儉樸,而且很是聰慧,是她引導我走上人生之路,雖然貧窮無職無權(quán),但我很開心一生做了我喜歡做的事,無怨無悔,心安理得從教四十年)總是放好多皂角用來洗衣,可我當時最愛的是皂角籽,逢到吃玉粟米飯(玉粟米:把玉米放進水里淘一下,然后在碾子上碾,把皮去掉,放到鍋里久煮,熟了放點雜面條)就把皂角子放進去,飯好后,放進嘴里開花的皂角子嚼一嚼很有勁道,可好吃了。那時家窮,吃上一頓這樣的飯,那可是改善伙食了。因此,我為了吃上皂角子,只有等皂角子成熟,天涼了,還必須等夜里刮風,早早起床去撿幾個落到地上的皂角。等撿回來母親總會慈祥的說:“人只有付出,才能有收獲,不勞而獲的事情我們千萬不能干?!背詡€皂角子都必須早起床才有機會獲得。當今社會也是如此;競爭如此激烈,一個崗位,上千人去考、去競爭,沒有真才實學,沒有超越別人的知識才能,怎么會有機會獲得呢?
想著家鄉(xiāng)的山和水,憶著族中的人和事,這魂牽夢繞的鄉(xiāng)愁,更是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難怪說:“人老返故土,樹高千丈葉歸根?!彼l(xiāng)再好,也不抵家鄉(xiāng)好。我的故鄉(xiāng)雖不那么美,但我的鄉(xiāng)愁難舍難分充盈我心。今年清明節(jié),我們淅陽殷氏家族舉行隆重的祭祖和族譜宏發(fā)儀式。歸來吧!游子們,曾經(jīng)別離數(shù)十年乃至百年故鄉(xiāng)的殷氏宗親們,我們的根就在這里我們的生命也是從這里開始的,我們的先祖就在這片土地上。歸來吧!在外打拼的年輕一代,我們一起為這棵家族之樹,澆澆水,施點肥!讓我們淅陽殷氏家族這棵大樹長盛不衰、枝繁葉茂?。?!
作者:淅陽殷氏十四世孫殷秋江(諱:致家)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