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鎮(zhèn),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北部,離縣城隆務鎮(zhèn)十五公里處。“保安”,取保一方康泰安寧之意。元朝設“保安站”,明朝設“保安堡”。清代設“保安營”置有都司衙門。城址在煙墩山根,東南依附蓮花山。西瀕保安大河;鄰村南有石哈龍、豆合言,北有麻巴鄉(xiāng),西南與尕則墩接壤,西北緊靠下莊,介予北緯35。257,東徑102。03';最高海拔2432m,最低海拔2350m;境內公路有六公里,是五河、循同、同夏等公路必經之地?!氨0埠印痹闯黾游徉l(xiāng)“雷格庫乎”,藏語稱“拉毛措曲”。因沙石河床,除山洪外,夏則水滲地下,冬則結冰堵塞,下流無水。只有燒石灘灌木叢林中有清沏小泉,耩潺流動,一遇早情多為枯涸。另有小溪,源出八公里外“扎莊”山腳:又名“大泉”,流至紅泥溝與該小股“紅水”混合而下,清泉即變紅水。以上二溪匯合子新城村北“尕馬溝”河灘,混為淺紅色水,流經保安,匯入保安大河(古稱野雀峽河),全長約二十余華。境內“蓮花、燒石、煙墩”三山自然形成“石哈龍”、“尕馬溝”兩大溝壑,山形多高崖陡坡。蓮花山牧草較為茂盛,歷來牛羊耕畜,均牧于此。據說,原來在山上種植農作物,現有耕地遺址。后來,在川區(qū)開渠墾荒,移址耕作。三山多紅土石質草山,因歷年沖刷,多呈椎形。
保安的山山水水,雨露陽光,滋潤了關麗可愛的故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黎民百姓。保安古城,重建于明萬歷二年,據考,原城在贊爾灘(現名互助灘)東北隅,現有漢城遺垃。保安城因歷史多種因素多次搬遷,從地勢較低處遷至地勢險要的鐵城山項筑城,后又根據形勢發(fā)展,將城雛建于煙泂山麓。保安漢族居住黃南地區(qū)歷史悠久,據州志、縣志記載神爵元年公元前六一年中原漢族屯兵進入保安河谷。萬歷年間設保安堡,派守備駐防。清代改保安堡為保安營,置保安都司衙門,正四品武官銜,隸屬循化營,管轄保安地區(qū)(現同仁縣行政區(qū)域),各個部落,土司、百戶、千戶:隆務、瓜什則設有昂瑣,還有神權最高國師夏日倉均受都司衙門之軍政領導,也是保安河谷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匯聚中心,商貿集散之地。此地祖先主要來自南京、湖南、山西、陜西、甘肅、民和、樂都等地,今昔約有五十余姓。因有五湖四海之人帶來了各地先進生產技術、文化、藝術、生活習性等,構成了保安地區(qū)的繁榮昌盛。1929年7月,同仁縣政府初建于保安。
早在清朝前,保安漢族祖先陸繼修建了孔廟、城皇廟、關帝廟、藥王廟等大型廟宇和軍事箭閣等宏偉壯觀的宮殿式樓臺亭榭等廟宇建筑,內有精美之壁畫、塑像、磚木雕刻各類烏獸之花卉,意趣橫生。又有名為將軍之大炮、小炮;還有鐵獅子背負數丈高之鐵旗桿的藝術珍品、生鐵鑄造的關羽大將軍青龍偃月刀,更有聞名西北之彩蝶戲樓,還有十里外可聞的大鐘。還有數條大小河流,貫穿于城之前后山川,綠樹爭榮,郁郁蔥蔥,麥浪起伏,碧波蕩漾,群山環(huán)抱,山河似錦,風景如畫,情趣別致。五河公路自北向南穿越而過,高聳入云的煙墩山,含苞待放的蓮花山,巍然屹立的鐵城山,蜿蜒逶迤的西山圍繞在四周,像衛(wèi)士一樣守護著祥地吉城-保安。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