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族譜》序
唐·周墀
隋韋氏因宗族分派南北,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以下二十余世,作《韋氏譜》十卷,從帝命也。猗玕子曰:“世業(yè)在國史,世系在家譜?!闭徳?!
我先人自汝墳侯,世為甲姓,尚矣!十子分支,東南濟美,人望華國,并曜聯(lián)輝。乃溯蓬陵侯以來,至永城侯為一派,與南遷黃岡者為一派,析為兩冊。
永城之派逮息國公張大厥聲,繼產(chǎn)廿四才子,振翼云漢,垂光虹霓,繼踵當官,異代同榮?!懊莱稍诰谩?,其在斯乎?
黃岡之派,迨譙郡公父作子述,踵武連鑣,至于墀被蒙殊恩,備位宰輔,食舊德,誦先鋒,奠系世,因仿韋氏之例作斯譜云。
大中三年己巳長夏
檢校尚書右仆射兼東川節(jié)度使族人周墀謹撰
引注:
①太傅:韋孟,漢彭城人,為楚元王傅,后又為楚元王子夷王及孫戊王傅。戊王昏淫無道,孟諫之不聽,遂去位,徙家于鄒。其五世孫韋賢,官至丞相。因其家世習魯詩,自孟至五世孫韋賢都號稱鄒魯大儒。隋朝時,裔孫韋鼎作《韋氏譜》十卷。
②猗玕子:唐朝文學家元結(jié),字次山,因曾避難入猗玕洞,故號猗玕子。
③汝墳侯:按序文語境明確提示,汝墳侯系生了十個兒子,且開枝散葉于安成東面和南面并形成“甲姓”,再由漢皇賜號正公的周仁。④甲姓:南北朝的氏族按郡望和權(quán)勢分甲、乙、丙、丁四等貴族,即“四姓”;后魏時先劃出膏粱、華腴二等,先人中有做過尚書、領(lǐng)、護以上官職的才稱為甲姓。故“甲姓”即貴族世家之意。
⑤蓬陵侯:蓬陵系實指嗎?今在何處?哪位先祖首封蓬陵侯?“襲”過幾世才傳到最后一位侯爺周表?由于《家譜》共祖部分的世系失傳,均待考。
⑥廿四才子:指息國公玄孫如鍉六子和如錫十八子,他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弘”字,清朝時避乾隆皇帝弘歷之諱改作“宏”,故后世“弘”、“宏”混用。在家譜、縣志及民間口頭傳說中號稱“二十四弘(宏)”。二十四弘各明一經(jīng),俱爵于朝,故又美譽為“二十四才子”,即“廿四才子”。
⑦美成在久:典出《莊子·人間世》,譯作“成就一樁好事要經(jīng)歷長久的時間”。
⑧譙郡公:黃岡派始遷祖周靈起子一,炅。炅三子,次子法尚封譙郡公,謚“僖”,稱“譙僖公”;法尚之子紹范襲爵謚“敬”,稱“譙敬公”;紹范之子道務襲爵謚“襄”,稱“譙襄公”。祖孫三代“父作子述”(即父傳子承之意),統(tǒng)稱“譙郡公”。從新舊兩《唐書》之說,周墀系炅公三子法明玄孫。
⑨奠系世:古時候記載帝王氏族世系的譜牒叫“帝繫”,記載諸侯氏族世系的譜牒叫“世本”,縮略合稱為“繫世”。“繫”,今天整理成“系”?!吨芏Y·春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奠:安放、安置的意思。“奠系世”用大白話譯釋就是“我的名字上了家譜”。
⑩檢校右仆射:此處的“射”讀“葉”。唐代不設(shè)尚書令,仆射即為尚書省長官。初期與中書令、侍中同為宰相,中宗以后,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不是宰相,墀公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十六日即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判度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三年四月授檢校刑部尚書、東川節(jié)度使。未行,追制改檢校右仆射,加食邑五百戶。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