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于氏祖譜記(第三版)
國有國史,族有族譜。正本清源,利國利民。譜,乃記宗脈之淵源,別分支之親疏,序行輩之倫次,揚祖宗之功德也。然于氏族譜自公元一九六二年,迄今四十余載斷續(xù)?!何母铩蛊陂g,族譜被焚,祖墳變耕。當今和平盛世,百廢俱興,國泰民安。春節(jié)故鄉(xiāng)訪親祭祖,知十九世族叔守清,不辭勞辛,聯(lián)系陽信本族,得族譜孤本。此譜乃陽信族叔守清精心珍藏,其功不可沒,為余祖續(xù)修譜牒之重據(jù)。席間言及續(xù)譜事宜,迨族內(nèi)年長者健在,重修宗譜,乃人心所向也。
憶晉尋根,洪洞祭祖,堯廟進香,拜祭黃帝陵。數(shù)閱譜牒,核實史料,追本溯源,于姓乃黃帝后裔,起源有三:
其一,源出姬姓。為周武王姬發(fā)之后。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武王克商,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子邘叔冊封邘國(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zhèn)邘邰村),邘叔子孫以國為氏。又有去邑旁者則為于姓。由此,邘姓和于姓,按血統(tǒng)論當無異矣,皆為武王二子邘叔之后。史稱于姓正宗,是為于氏。其二,據(jù)《、原平)為勿忸于氏(鮮卑族復路史》載:東海(魯、蘇交界處)于公裔孫隨拓跋陵徙代(今山西代縣、五臺姓),至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復為于氏。
其三,唐代淳于氏為避憲宗李純之名諱(『淳』與『純』同音)。改為于氏。綜析,余認為于氏起源其一可信也。
于氏家譜資料記載,于氏主支脈十八,現(xiàn)分布于豫、魯、晉、冀、隴、新、黑、遼、皖、蘇、鄂、桂、內(nèi)蒙等地。其中,居住豫之于氏,分布在沁陽、濟源、等27個縣。
始祖學典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遷徙無棣城北十里,(新城政務中心北二公里)漢壘(原信陽城,無棣八大景之一)之南一公里處立莊,至今六百余載,后人沿三支六脈之襲,世代相傳,延至當今數(shù)干余人,蔚成泱泱一族。除于家村外,散居陽信、大邵、濟南、天\河南、黑龍江、濱州、東營、淄博、寧波、鞍山、石家莊等地者甚多。祖墳位于村南一華里處,墓冢序列,松柏參天,四季長青。逢年過節(jié),子孫后代,云聚祖墳,焚香燃紙,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跪拜祭奠。家譜供于村內(nèi)關(guān)房,逢年過節(jié),擺供點燭,于氏族人扶老攜幼祭祀悼念,乃一盛事。然『文革』廢墓為耕,家譜毀之一炬,至此消失也。
拜覽宗譜,吾祖英才輩出?;蛉嗣窆?;或桃李天下;或妙手回春;或為國致殘;或為民捐軀;或從警從戎;或從工從商······皆恩澤一方,惠風長存。后世子孫當承傳祖志,弘揚族德,自尊自強,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為華夏民族之昌盛,為炎黃子孫之團結(jié),為于氏家族之振興,各盡其力。吾于氏宗族必人丁興旺,英才輩出,賢者云集,族風長存。
丙戌之春,叔祖長蘭,同族叔守成、守友、守清、守軒、守祥、守明、海明,族兄大坤、大泉、族弟大忠,族侄文軍數(shù)次相約棣城,共商續(xù)譜要事,眾熱忱滿懷,皆欣然同意,并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祖、兄抬愛,囑余為新譜撰序。余自知才疏學淺,識陋聞寡,惶惶恐無以應命。然祖輩不顧耄耋高齡,憶史校字,誠摯可鑒,真情難違。念先人辛苦我等奮進續(xù)舊業(yè),教后人有依眾志成城鑄春秋。念數(shù)多族賢不忘報本追源之志,共負興國旺族之責,吾亦于氏子孫,雖能力所限,當盡綿薄之力,借以褒揚于氏家乘,光大我家族精神。謹捉肘上文,愧充譜牒一角,聊作紀念。『序』自不敢稱,或做一、二『說明』可也。
公元二00六年清明二十世孫大恒謹識并譯原序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