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仲清(1891年4月-1969年6月),榆林市橫山縣野貓山村人,8歲時隨父母逃荒到安塞縣黨渠村,靠給一戶高姓富人打工為生;15歲時移居安塞縣玉家溝村,通過典地、租地逐漸立起了家業(yè)。
龐仲清從小大字不識,生活中深感掣肘,逐漸明白了讀書認字的重要性,于是出資在村里請來了先生、辦起了私塾,不光自己家的孩子,連同周圍村的孩子都到私塾上學,據(jù)統(tǒng)計,在他的私塾就讀的許多孩子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建國后官至軍部級干部有3人,其中就包括其次子龐建業(yè),地市級干部5人,科級干部3人。
龐仲清自幼聰穎好學,思路清晰,既農又商,勤懇經營,家業(yè)迅速壯大,到民國十八年,已擁有土地數(shù)干頃,占7、8個村莊,在蟠龍川朱家溝置地百頃,開煤炭窯一口,在黃崖根典地百頃,在安塞建華鎮(zhèn)五郎石修建龐家大院,院內共計32孔石密。至此,龐仲清憑借雄厚的財力產業(yè)成為當?shù)氐牡诙筘斨鳌?/span>
龐仲清家業(yè)豐厚且樂善好施,善舉善事眾人皆知。民國十七年,陜北多地遭遇大旱災荒。民國十八年春,諸多難民慕名來到玉家溝村,他開倉救濟,難民少時三五十人,多時達數(shù)百人,最多時架起十八口大鍋供難民吃飯。龐仲清不僅讓難民們填飽了肚子,還讓他們帶糧食、帶種籽回去供養(yǎng)家人、耕種田地;僅災荒時就賑災三百余石糧食,被人稱為恩德財主。次子龐建業(yè)效仿父親仁德善行,1962年災荒年時,危難時期,他先開(山丹軍馬場)倉庫救濟,后申請組織批準,救濟難民達12萬人。
龐仲清不僅善長經商、品行高尚,而且精通民俗禮規(guī)、村規(guī)鄉(xiāng)約。周圍群眾遇紅白喜事,經常請他來當禮事總管;又因他論理公平,不攀富、不壓窮,群眾遇糾紛時也常請他來作調解,當?shù)厝朔Q他為“小衙門"。
1935年,土地革命在陜北迅速開展,龐仲清因其地主、財主身份首當其沖成為被革命對象。當時,其次子龐建業(yè)已參加了革命隊伍,向組織申請沒收、劃分自家財產,作通家人思想工作后,政府組織人員對龐家財產進行了清點、劃分,歷時整整三天。龐家財產幾乎被劃分殆盡,家中未留一針一線、一碗一筷,只剩了百畝土地。日子過的極其寒酸。幸得當?shù)赜H友念及過去恩惠,送米送糧使他們的生活得以為繼。
此后的中國大地陷入連天戰(zhàn)火,龐仲清也在極其艱難的境遇中重新開始經營家業(yè)。除了每年上交二十石救國糧、承擔運鹽運輸任務,他在劃分后留下的百畝土地上辛勤耕作,到1958年建農業(yè)社時,他把家中的三百多只羊、幾十頭牛、驢、騾等牲畜以及土地、樹木全部上交公家,此時,年過七旬的龐仲清老人過上了人民公社普通社員的生活,在家中的自留地上種點白菜、蘿卜,怡然自樂。1969年6月13日,龐仲清吃過午飯帶3個年幼的重孫子去地里種菜,回家路上遭遇暴風驟雨,顧及孫兒安全,他獨自一人維修被暴雨沖毀的道路,不幸跌崖身亡,享年79歲。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